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中国大陆主要粮食作物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Keywords: 地力贡献率,基础产量,统计模型,GIS,空间分布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利用农业统计数据和土壤属性数据,将业已建立的地力贡献率统计模型与GIS技术耦合,研究了中国大陆3种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玉米的生长受钾素的影响较大,高值区分布在华北平原和东北春玉米区,基础产量和地力贡献率分别为3.43t·hm-2和51%;低值区分布在华中华南一带,为1.90t·hm-2和33%。其余作物的高产区分布在东部沿海以及长江黄淮流域,特别是华东华中和四川盆地,低产区主要分布在华北以北以及西南丘陵地带。统计分析表明,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对水稻生产的贡献最大,且空间变异小。冬小麦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的变异系数均大于其他各作物。该研究能较好地模拟我国3种作物的基础产量,可为区域尺度农田指导施肥和控制农业生态环境胁迫提供依据。

References

[1]  朱兆良 文启孝.中国土壤氮素[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26.
[2]  曹仁林 贾晓葵.我国集约化农业中氮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J].土壤肥料,:.
[3]  孙志梅 武志杰 陈利军 等.农业生产中的氮肥施用现状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6,17(04):782-786.
[4]  Mosier A R, C Kroeze. A new approach to estimate emissions of nitrous oxide from agricul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global N2O budget[J]. IGBP Newsletter, 1998, 34 : 8-13.
[5]  HuangY(黄耀).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in China and its reduction strategy[J].第四纪研究,2006,26(5):722-732.
[6]  马文奇 张福锁 张卫锋.关乎我国资源、环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化肥产业[J].资源科学,2005,27(3):33-40.
[7]  王激清 马文奇 江荣风 等.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与中国粮食安全[J].资源科学,2008,30(3):415-422.
[8]  张爱君 张明普.土壤基础肥力对夏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1999,7(2):71-74.
[9]  汤勇华 黄耀.中国大陆主要粮食作物地力贡献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27(4):1283-1289.
[10]  张稳.[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
[11]  李东坡 武志杰.化学肥料的土壤生态环境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5):1158-1165.
[12]  黄国勤 王兴祥 钱海燕 张桃林 赵其国.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生态环境,2004,13(4):656-660.
[13]  封志明 杨艳昭 张晶 等.从栅格到县域,中国粮食生产的资源潜力区域差异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5):747-755.
[14]  李艳 史舟 吴次芳 李锋 程街亮.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田间精确管理分区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114-122.
[15]  Jiyun Jin, Cheng Jiang.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nutrients and sitespecific nutrient management in the P. R. China[J].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2002(36) : 165-172.
[16]  汤建东 叶细养.土壤肥力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初报[J].土壤与环境,1999,8(2):113-116.
[17]  夏圣益.土壤基础地力,施肥水平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J].上海农业科技,1998,(1):6-8.
[18]  胡少宜.漳州市水稻土的地力贡献率初探[J].土壤,1992,24(1):46-47.
[19]  郭熙盛 张辛未.稻田地力贡献与合肥施肥[J].安徽农业科学,1994,22(1):41-44.
[20]  徐琪.中国稻田生态系统[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40-146.
[21]  张树源 吴姝.昼夜温差对小麦生长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
[22]  梁银丽 康绍忠.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生长特性及氮磷营养的调节作用[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3]  何中虎 林作楫 等.中国小麦品质区划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24]  季彪俊.影响水稻产量因子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7(5):579-583.
[25]  季彪俊 杨世湖.早晚稻产量影响因子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5,27(2):131-136.
[26]  鲁如坤.我国土壤氮、磷、钾的基本状况[J].土壤学报,:.
[27]  吴乐知 蔡祖聪.中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异性与空间尺度的关系[J].地球科学进展,2006,21(9):965-972.
[28]  金之庆 葛道阔.评价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玉米生产的可能影响[J].作物学报,:.
[29]  朱大威 黄耀 金之庆 等.基于模型和GIS的江苏省氮肥施用适宜性分析-以2000年为例[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5):1373-1382.
[30]  王蓉芳 黄德明 崔勇.我国不同地区土壤肥力监测报告(1988-1997)一、东北区土壤肥力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J].土壤肥料,2000(6):8-13.
[31]  王蓉芳 黄德明 等.我国不同地区土壤肥力监测报告(1988—1997)二、南方二熟制稻田区土壤肥加重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J].土壤肥料,2002(2):3-8.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