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海洋科学  2008 

2004年春季东海赤潮高发区COD分布及其与赤潮关系的初步研究

, PP. 82-86

Keywords: 赤潮,COD,赤潮高发区,东海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2004年4~5月初在东海赤潮高发区暴发的特大规模原甲藻赤潮前期和暴发初期对该海域进行的现场调查,并对该海域COD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赤潮暴发前COD为0.295~1.836mg/L,主要受陆源输入影响。根据其在局部海区底层出现的异常升高结合其他参数分析可对特定海区潜在赤潮暴发的可能性进行评估。赤潮暴发时COD为0.36~3.14mg/L,表层和中层与叶绿素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其主要受生物影响。富营养化指数表明赤潮暴发前近一半海域已经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但COD对富营养化的贡献不如营养盐重要。

References

[1]  蒋国昌 王玉衡 董恒林 等.浙江沿海富营养化程度的初步探讨[J].海洋通报,1987,6(4):38-45.
[2]  章守宇 邵君波 等.浙江北部沿海富营养化的评价与分析[J].水产学报,:.
[3]  蒋国昌.浙江南部海域富营养化和赤潮的探讨[J].东海海洋,:.
[4]  徐韧 洪君超.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赤潮现象[J].海洋通报,:.
[5]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2004年浙江省海洋环境公报[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6]  李红山 黎松强.赤潮形成与富营养化有生化防治机理——污水深度处理与脱氮除磷[J].海洋技术,:.
[7]  孙冷 黄朝迎.赤潮及其影响[J].灾害学,:.
[8]  张有份.海洋赤潮知识100问[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
[9]  张传松 王修林 石晓勇 韩秀荣 孙霞 祝陈坚 陆茸.东海赤潮高发区COD和石油烃分布特征及其与赤潮发生关系的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7):1093-1096.
[10]  蔡清海.福建南海海岛周围海域的化学耗氧量分布[J].海洋通报,:.
[11]  郭卫东 杨逸萍 等.台风暴雨影响期间厦门湾海水盐度、pH、溶解氧和COD变化特征[J].海洋科学,2001,25(7):1-5.
[12]  应时理 熊健.宁波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释放耗氧有机物(COD)的初步研究[J].东海海洋,:.
[13]  闫菊 石磊 等.胶州湾污染物COD的三维扩散与输运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
[14]  雷晓燕 钱成春.风暴作用下渤海中污染物(COD)输运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6,1:819.
[15]  王泽良 陶建华 季民 孙志伟.渤海湾中化学需氧量(COD)扩散、降解过程研究[J].海洋通报,2004,23(1):27-31.
[16]  唐静亮 毛宏跃 过美蓉.浙江北部海域的具齿原甲藻赤潮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5,24(4):330-334.
[17]  王金辉 秦玉涛 李志恩 等.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海域红色裸甲藻赤潮及其成因分析[J].海洋科学,2005,29(2):32-36.
[18]  GB17378-1998.海洋监测规范[S].[S].国家技术监督局,1998.
[19]  林荣根.海水富营养化水平评价方法浅析[J].海洋环境科学,:.
[20]  Bricelj V M, Lonsdale D J. Aureococcus anophagefferrens : Causes and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brown tides in U. S. mid-Atlantic coastal waters [J]. Limnol Oeeanogr, 1997, 42(5): 1 023-1 038.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