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的机理分析
, PP. 38-43
Keywords: 现代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第四系沉积
Abstract:
利用前人在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的大量的野外调查和研究结果,对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与第四系沉积体系、构造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除了因人类活动导致地面缓慢沉降外,新构造运动、第四系沉积相的分布也与三角洲沉降存在很好的相关性。研究区沉降区域的分布与主要断裂带相对应,软土的分布基本上控制了主沉降区的边界。研究结果可为以后三角洲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以及其他三角洲地面沉降或地质灾害的监测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References
[1] | 成国栋 薛春汀 周永青等.黄河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地层[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7,17(增刊):63~73.
|
[2] | 任美锷 曾昭璇 崔功豪.中国的三大三角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76-128.
|
[3] | 张波 刘桂仪 范立芹 等.黄河三角洲南部地下水环境问题与对策[J].成果与方法,2004,20(5):51-54.
|
[4] | 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黄河三角洲全新世演化及环境地质[R].青岛: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1995.
|
[5] | 别君 黄海军 樊辉 等.现代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及其原因分析[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26(4):29-35.
|
[6] | 师长兴 尤联元 李炳元 张祖陆 张欧阳.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的自然固结压实过程及其影响[J].地理科学,2003,23(2):.
|
[7] | 刘杜娟.中国沿海地区地面沉降问题思考[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4):87-90.
|
[8] | 程义吉.黄河河口研究与治理实践[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
|
[9] | 林国龙 袁善铭 宋志杰 等.黄河三角洲国土资源[R].东营:黄河三角洲国土规划办公室,1986.205-208.
|
[10] | 宋波 王德生 王锦丽.东营地面沉降监测[J].地矿测绘,2004,20(1):34-36.
|
[11] | 山东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黄河下游(山东区段)工程地质调查报告[R].山东:山东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95.
|
[12] | 成国栋 薛春汀.黄河三角洲沉积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36-40.
|
[13] | 刘桂仪 张兴乐.黄河三角洲油气资源开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上海地质,2001,(增刊):36—38.
|
[14] | 李广雪 庄克琳.黄河三角洲沉积体的工程不稳定性[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15] | 成国栋.黄河三角洲现代沉积作用及模式[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1-110.
|
[16] | 张效龙 孙永福 刘敦武.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分析[J].海洋地质动态,2005,21(6):26-28.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