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利用有效微生物菌群控制蓝藻水华研究
Keywords: 蓝藻水华,有效微生物菌群(EM菌),控制
Abstract:
蓝藻水华污染在我国和世界都呈现迅猛的发展趋势,如何治理是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2008年7~8月在北京市延庆县妫水湖的现场围隔水体中,通过投加筛选和培养土著有效微生物菌群(EM菌),对控制蓝藻水华污染形成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投加EM菌不仅可以控制蓝藻水华的暴发,使蓝藻生物量降低70%以上,而且可以快速降低水体中的氮和磷浓度,因此,明显控制了蓝藻水华的形成,在治理湖泊蓝藻水华污染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References
[1] | .张勇,张守诚,祁恩成,张青,李雄文. EM技术在黄姜加工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5.(S1)
|
[2] | .陈锋,柯振东,周建平,杨剑云,彭文彬. 复合菌剂治理磁湖富营养化的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7.(05)
|
[3] | .杨家华,郭志宏. EM技术及其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7.(06)
|
[4] | .严平,廖银章,李旭东. EM有效微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与发展[J]. 工业用水与废水. 2004.(04)
|
[5] | .王平,吴晓芙,李科林,胡曰利. 应用有效微生物群(EM)处理富营养化源水试验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 2004.(03)
|
[6] | .范振强,崔福义,马华,何文杰,阴沛军. 放养鲢鱼预处理高藻原水的除藻效能及特性[J]. 环境科学. 2008.(03)
|
[7] | .王朝晖,许忠能,胡韧,林秋奇,韩博平,章诗芳. 地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危害与控制(综述)[J].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4.(01)
|
[8] | .石苗,邹莉,刘新尧,廖永红,安成才. 水华杀藻微生物的分离与分子生物学鉴定[J]. 水生生物学报. 2005.(05)
|
[9] | .谢平著. 水生动物体内的微囊藻毒素及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M]. 科学出版社 2006
|
[10] | .Jowett?E?C,Mc?Master?M?L.On-site?wastewater?treatment?using?unsaturatal?absorbent?biofilters.Enviromental?Quality.1995,24(2):86-95.
|
[11] | .Pan?G;Zhang?M?M;Chen?H,et?al. Removal?of?cyanobacterial?blooms?in?Taihu?Lake?using?local?soil.Ⅰ.Equilibrium?and?kinetic?screening?on?the?flocculation?of?Microcystis?aeruginosa?using?commercially?available?clays?and?minerals[J][J].Environmental?Pollution,2006,141(2):195-200.
|
[12] | .王富金,李钟乐,房家琛. 有效微生物的研究及其应用[J].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1999.(03)
|
[13] | .王玮,卢先伟,刘圣阶,刘小辉,朱丽芳,刘芳. 有效微生物菌群修复污染河流的应用研究[J].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06.(02)
|
[14] | .李雪梅,杨中艺,简曙光,黄增贤,梁近光. 有效微生物群控制富营养化湖泊蓝藻的效应[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1)
|
[15] | .乔俊婧. EM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11)
|
[16] | .杨红艳,龙秀娟,李清华. 硝化细菌富集培养及处理富营养化水体应用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07.(06)
|
[17] | .王平,吴晓芙,李科林,胡曰利. 有效微生物群(EM)抑藻效应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 2004.(03)
|
[18] | .林昆霞,王晓全,胡培铎. 特异性功能光和细菌克制蓝藻水华——对光合细菌抑制蓝藻生长的探讨[J]. 环境科学导刊. 2008.(01)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