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1990-2050年间贵州省东南部森林植被碳蓄积及固碳潜力分析
DOI: 10.3724/SP.J.1047.2015.00309 , PP. 309-316
Keywords: 贵州东南部 ,固碳潜力 ,碳密度-林龄关系 ,森林碳蓄积量
Abstract:
本文以贵州省东南部三州为研究区,运用连续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和平均生物量法,通过2010年森林清查小班数据,建立了24类优势树种的森林植被碳密度与林龄之间的关系。同时,估算了1990-2010年间贵州省东南部森林植被生物量及其碳蓄积量,分析了碳蓄积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预测出2050年该区域森林植被的固碳潜力。结果显示(1)2010年贵州省东南部森林植被碳蓄积量为106.22TgC,占贵州省森林植被碳蓄积量的63.01%,占全国森林植被碳蓄积量的1.36%;平均碳密度32.44MgC/hm2,是贵州省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的93%,全国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的76%,碳密度空间分布呈现由西部向东部增加趋势且东部高于平均水平。(2)1990-2000年间森林植被碳蓄积量增加了30.67TgC;2000-2010年间森林植被碳蓄积量增加了49.55TgC,其中,退耕还林导致森林植被碳蓄积量增加了31.09TgC。(3)以2010年为基准年,假设40a后贵州省东南部森林面积保持稳定,且不考虑轮伐期的未来情景下,至2050年该区域森林植被碳蓄积量将达到153.38TgC,其增量可达47.16TgC,表明贵州省东南部森林具有较大的碳增汇潜力。
References
[1] 朴世龙,方精云,郭庆华.1982-1999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4):563-569.
[2] 赵敏,周广胜.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2004,24(1):50-54.
[3] Cao M, Woodward F I. Net primary and ecosystem production and carbon stock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their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J]. Global Change Biology, 1998,4:185-198.
[4] Dixon R, Brown K S, Houghton T A, et al. Carbon pools and flux of global forest ecosystems[J].Science, 1994,263:185-190.
[5] 杨海军,邵全琴,陈卓奇,等.森林碳蓄积量估算方法及其应用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2007,9(4):5-12.
[6] Woodbury P B, Smith J E, Health L S.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U. S. forest sector from 1990 to 2010[J]. Forest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7,241(1/3):14-27.
[7] 黄麟,邵全琴,刘纪远.江西省森林碳蓄积过程及碳源/汇的时空格局[J].生态学报,2012,32(10):3010-3020.
[8] 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J].生态学报,1996,16(5):497-508.
[9] 王效科,冯宗炜,欧阳志云.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1):13-16.
[10] 徐冰,郭兆迪,朴世龙,等.2000-2050年中国森林生物量碳库:基于生物量密度与林龄关系的预测[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0,40(7):587-594.
[11] 吴鹏,丁仿军,陈骏.中国西南地区森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综述[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8):1513-1518.
[12] 马建勇,谷晓平,黄玫,等.近50年贵州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3,22(9):1462-1470.
[13] 周文龙,熊康宁,龙健,等.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及区域差异[J].土壤通报,2011,42(5):1131-1137.
[14] 李默然,丁贵杰.贵州黔东南主要森林类型碳蓄积量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33(7):119-124.
[15] 王兵,魏江生,胡文.贵州省黔东南州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J].贵州大学学报,2009,26(5):42-52.
[16] 陈先刚,张一平,张小全,等.过去50年中国竹林碳储量变化[J].生态学报,2008,28(11):5218-5227.
[17] 李海奎,雷渊才,曾伟生.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J].林业科学,2011,47(7):7-12.
[18] 吴庆标,王效科,段晓男,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固碳现状和潜力[J].生态学报,2008,28(2):517-524.
[19] 史军,刘纪远,高志强,等.造林对陆地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2):58-67.
[20] Post W M, Peng T H, Emanuel W R, et al. The global carbon cycle[J].Science, 1990(78):310-326.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