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基于GIS的汉江流域水汽输送与降水时空模式研究
DOI: 10.3724/SP.J.1047.2014.00575 , PP. 575-581
Keywords: 可降水量 ,降水量 ,时空分布 ,水汽输送 ,汉江流域
Abstract:
水汽输送及降水模式对流域水文模型及水资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汉江流域水资源对南水北调以及下游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研究汉江流域水汽输送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是水文模拟和水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汉江流域19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以及GIS数据库和分析工具,分析了汉江流域的水汽通量、可降水量、实测降水量和降水转换率的计算方法;以汉江流域1998年7月的气候再分析资料和降水资料为例,计算并分析了汉江流域1998年7月可降水量与实测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降水转化率的分布特征;探讨了水汽输送、可降水量、实测降水量,以及降水转化率的相关性和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分析汉江流域1981-2010年的可降水量和实际降水量的分布表明,汉江流域可降水量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降水转换率近年有所增加。
References
[1] 刘国伟.水文循环的大气过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
[2] 周晓霞,丁一汇,王盘兴.影响华北汛期降水的水汽输送过程[J].大气科学,2008,32(2):345-357.
[3] 江灏,王可丽,程国栋,等.黑河流域水汽输送及收支的时空结构分析[J].冰川冻土,2009,31(2):312-317.
[4]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气候变化2007 综合报告[R]. 2008.
[5] 施小荚,徐祥德,王浩,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异常的水汽输送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J]. 水利学报,2008,39 (5):596-603.
[6] 郭靖,郭生练,张俊,等.汉江流域未来降水径流预测分析研究[J].水文,2009,29(5):18-22.
[7] 赵红莉,陈宁,蒋云钟,等.汉江上游水资源时空演变及成因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7(6):90-93.
[8] 施小英.中低纬关键区水汽输送结构特征及其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影响[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7.
[9] 徐祥德,陈联寿,王秀荣,等.长江流域梅雨带水汽输送源-汇结构[J].科学通报,2003,48(21):2288-2294.
[10] 陈述彭.地学信息图谱探索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11] 陈述彭,岳天祥,励惠国.地学信息图谱研究与应用[J].地理研究,2000,19(4):337-341.
[12] 廖克,秦建新,张青年.地球信息图谱与数字地球[J].地理研究,2001,20(1):55-60.
[13] 李进,李栋梁,张杰.黄河流域夏季有效降水转化率[J].水科学进展,2012,23(3):346-354.
[14] 邓汗青,罗勇.近50 年珠江流域降水时空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13,33(4):355-361.
[15] 谢爱红,秦大河,任贾文,等.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在珠穆朗玛峰——念青唐古拉山脉气象研究中的可信性[J].地理学报,2007,62(3):268-278.
[16] 李生辰,李栋梁,赵平,等.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雨季水汽输送特征[J].气象学报,2009,67(4):591-598.
[17] 杨景梅,邱金桓.用地面湿度参量计算我国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及有效水汽含量方法的研究[J].大气科学,2002,26 (1):9-22.
[18] Jade S, Vijayan M S M. GPS-based atmospheric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estimation using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interpolated from NCEP global reanalysis data[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8,113:1-12.
[19] Wang H,Wei M, Li G P, et al. Analysis of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from GPS measurements in Chengdu region: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autumn[J].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2013,52:656-667.
[20] Chow V T, Maidment D R, Mays LW. Applied Hydrology[M]. New York:McGraw-Hill, 1988.
[21] 李仑格,张国庆,王广河,等. “三江源”地区近30 年来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的分析[R].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07.
[22] 李霞,张广兴.天山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的研究[J].中国沙漠,2003,23(5):509-513.
[23] 李景刚,黄诗峰.基于TRMM数据的汉江流域1998-2010年降水变化特征[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1,9(6):48-53.
[24] 王霄,巩远发,岑思弦.夏半年青藏高原“湿池”的水汽分布及水汽输送特征[J].地理学报,2009,64(5):601-608.
[25] 杨景梅,邱金恒.我国可降水量同地面水汽压的经验表达式[J].大气科学,1996,20(5):620-626.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