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我国土地利用/覆被研究的热点与应用发展问题
Keywords: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研究热点 ,应用发展
Abstract:
摘要: 本文回顾了国内土地利用调查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以下简称LUCC)的研究历程,认为20世纪80年代前的半个世纪,我国以土地调查为主的土地利用研究发展缓慢。到了80年代后,由于遥感技术由实验走向实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普及,加之IGBP和HDP两大组织发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得到了极大地推动。目前,该领域存在着技术潮流、驱动力研究潮流、环境效应研究潮流、景观生态学潮流等热点,这对于推动LUCC的多学科深入研究具有积极作用;指出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重技术轻学理"现象、微观机理研究不足、忽视土地利用替代性研究、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针对性不够、研究的服务对象单一等问题,LUCC研究要在克服这些问题中发展;由此提出,在经过一定的领域拓展、案例积累、技术准备等基础工作之后,我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应针对前述问题,加强理论建设,探索模型建立,拓展区域应用,发挥多学科核心作用,在理论建设、数学模型表达、机理探讨等方面,为现代地理学做出贡献,为地理学的社会作用和应用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References
[1] 吴传钧,郭焕成主编.中国土地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2] 刘纪远主编.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 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地理学报,1996,51(6):553~558.
[4] 史培军,宫鹏,李晓兵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 刘震,李树楷.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球定位系统集成的研究.遥感学报,1997,1(2).
[6] 李德仁.论RS,GPS与GIS集成的定义、理论与关键技术.遥感学报,1997,1(1).
[7] 朱会义,李秀彬,何书金等.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地理学报,2001,56(3):253~260.
[8] 叶庆华,刘高焕,陆洲等.基于GIS的时空复合体———土地利用变化图谱模型研究方法.地理科学进展,2002,21(4)
[9] 杨国安,甘国辉,郭腾云.北京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预测.地球信息科学,2005,7(3):108~112.
[10] 邓祥征,刘纪远,战金艳等.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多情景分析.地球信息科学,2004,6(1):81~88.
[11] 王涛,吴薇.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55~358.
[12] 摆万奇,赵士洞.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资源科学,2001,23(3):39~41.
[13] 林培.论21世纪土地资源科学的学科建设及其社会经济任务.见:中国土地学会编.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2~4.
[14] 刘盛和,何书金.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自然资源学报,2002,17(5):533~540.
[15] 刘新卫,陈百明,汪权方.国内LUCC研究进展综述.见:中国土地学会编.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538~542.
[16]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研究方法探讨.地理科学进展,1999,18(1):81~87.
[17] 孙文郁.中国土地利用调查之经过及进行概况.地政月刊,1936,1(1).305~316.
[18] 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地理学报,2000,55(2).
[19] 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地理学报,2000,55(4):407~416.
[20] 杨桂山.长江三角洲近50年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1,16(2):121~127.
[21] 龙花楼,李秀彬.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分析———以长江沿线样带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144~149.
[22] 战金艳,邓祥征,岳天祥等.内蒙古牧变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资源科学,2004.
[23] 张惠远,赵昕奕,蔡运龙等.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人类驱动机制研究:以贵州省为例.地理研究,1999,18(2).136~142.
[24] 张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及其驱动因子的统计分析.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81~384.
[25] 李平,李秀彬,刘学军.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地理研究,2001,20(2):129~138.
[26] 李锐,杨勤科,温仲明等.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研究综述.水土保持通报,2002,22(2):65~70.
[27] 赵文智,程国栋.人类土地利用的主要后果及其缓解对策.中国沙漠,2000,20(4):369~374.
[28] 邱扬,傅伯杰.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景观生态学基础.资源科学,2000,22(6):1~8.
[29] A.S.马瑟著(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利用规划司译).土地利用.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27.
[30] 陈百明,刘新卫,杨红.LUCC研究的最新进展评述.地理科学进展,2003,22(1):22~29.
[31] 摆万奇,张镱锂.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分析.资源科学,2002,24(4):11~15.
[32] 黄富祥,王思跃.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现实土地利用决策研究———基于毛乌素沙地的实地调查分析.水土保持学报,2001,15(6):108~112.
[33] 刘胤汉,刘彦随.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土地结构与演替理论.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4(2):83~88.
[34] 傅伯杰,陈利顶,马诚.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272~278.
[35] 张凤荣,王静.我国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6] 宋长青,冷疏影,张立新等.地理学‘十一五’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地球科学‘十一五’发展战略.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57.
[37] 蔡运龙.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地理研究,2001,20(6):645~652.
[38] 樊杰,许豫东,邵阳.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人文地理视角与新命题.地理科学进展,2003,22(1):1~10.
[39] Tumer B L II,D skole S Sandson,et al.Land use andland cover change:Science research p lan in IGBP Report and HDP Report No17.Stock holm and Geneva,1995,(35).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