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黄土地貌类型的坡谱自动识别分析
DOI: 10.3724/SP.J.1047.2015.01234 , PP. 1234-1242
Keywords: DEM ,坡谱 ,黄土地貌 ,地貌类型识别 ,神经网络
Abstract:
地貌形态特征识别与分类,对生态环境、水文研究及地质构造分析等地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现代地貌学的一个研究热点。传统的统计模式识别方法精度较低,难以解决线性不可分的模式分类问题。人工方法虽然识别精度高,但因各人认知偏差导致的识别误差难以控制。人工神经网络作为一种动态信息处理系统,能有效解决线性不可分的地貌类型识别问题。坡谱是利用微观地形定量指标来反映宏观地形特征的有效方法,在地貌学研究中正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以陕北黄土高原8个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实验数据,以流域为分析单元,提取坡谱及其特征指标作为描述地形特征的定量因子,并通过BP神经网络的构建与学习,进行黄土地貌类型自动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在8种地貌类型的样本数据中,第1次实验正确识别率平均值达70%;第2次和第3次实验中,去除相似度较高的峁状丘陵沟壑或峁梁状丘陵沟壑任一种地貌类型后,正确识别率平均提升为80%和85%。经Kappa系数验证,该方法能以DEM数据有效识别不同类型的黄土地貌。
References
[1] Hammond E H. Analysis of properties in land form geography: An application to broad-scale land form mapping[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64,54(1):11-19.
[2] Dikau R, Brabb E E, Mark R M. Landform classification of New Mexico by computer[M].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US Geological Survey, 1991.
[3] Morgan J M, Lesh A M. Developing landform maps using ESRI'S Model-Builder[R]. Towson, MD: Towson University-Center fo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 2005.
[4] Drăguţ L, Blaschke T. Automated classification of landform elements using object-based image analysis[J]. Geomorphology, 2006,81(3):330-344.
[5] 曹伟超,陶和平,孔博,等.利用最佳地形特征空间进行地貌形态自动识别——以西南地区为例[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36(11):1376-1380.
[6] 曹伟超,陶和平,孔博,等.青藏高原地貌形态总体特征的GIS识别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1,31(4):163-167.
[7] 周访滨,刘学军.基于栅格DEM自动划分微观地貌形态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30(2):172-175.
[8] 周成虎,程维明,钱金凯,等.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09,11(6):707-724.
[9] 程维明,周成虎,柴慧霞,等.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定量提取与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11(6):725-736.
[10] 程维明,周成虎.多尺度数字地貌等级分类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14(1):23-33.
[11] 肖俊,吴飞,庄越挺,等.基于支持向量机与细节层次的三维地形识别与检索[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3(4):410-415.
[12] 肖俊,庄越挺,吴飞.基于细节层次与最小生成树的三维地形识别与检索[J].软件学报,2003(11):1955-1963.
[13] 周增坡,程维明,周成虎,等.基于DEM的火山口地貌识别方法探讨[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11(6):773-777.
[14] 曹伟超,陶和平,孔博,等.基于DEM数据分割的西南地区地貌形态自动识别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1(3):38-41.
[15] 刘爱利,汤国安.中国地貌基本形态DEM的自动划分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6,8(4):8-14.
[16] 张永民,周成虎,张旸.图像数据融合的地貌类型识别分类与制图[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06,8(2):131-136.
[17] 汤国安.黄土高原地面坡谱及其空间分异[J]. 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 2003 年学术年会文集,2003.
[18] 李发源.黄土高原地面坡谱及空间分异研究[D].成都: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07.
[19] 陈芬,陈文惠.基于GIS的福建省地形分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2):185-188.
[20] 王一舟,张会平,俞晶星,等.祁连山洪水坝河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J].第四纪研究,2013,33(4):737-745.
[21] 王春,汤国安,李发源,等.坡谱提取与应用的基本地域条件[J].地理科学,2007(4):587-592.
[22] 赵牡丹,汤国安,陈正江,等.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坡度分级系统及地面坡谱对比[J].水土保持通报,2002(4):33-36.
[23] 朱梅,李发源.坡度分级对地面坡谱的影响研究[J].测绘科学,2009(6):165-167.
[24] 王春,汤国安,李发源,等.基于DEM提取坡谱信息的不确定性[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8,10(4): 539-544.
[25] 詹蕾,汤国安,张婷,等.基于直方图匹配的地面坡谱尺度下推模型研究——以陕北韭园沟样区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8(5): 772-778.
[26] 王春. 基于DEM的陕北黄土高原地面坡谱不确定性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05.
[27] 李发源,汤国安,贾旖旎,等.坡谱信息熵尺度效应及空间分异[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7,9(4):13-18.
[28] 杨晓帆,陈延槐.人工神经网络固有的优点和缺点[J].计算机科学,1994,21(2):23-26.
[29] 周开利,康耀红.神经网络模型及其MATLAB仿真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0] 范佳妮,王振雷,钱锋. BP人工神经网络隐层结构设计的研究进展[J].控制工程,2005,12(1):105-109.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