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大都市圈的凝聚力与竞争力
Keywords: 都市圈,中国,地缘分析
Abstract:
摘要: 都市圈的形成是自然和社会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成果,是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市圈战略是中国未来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随着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通过调整空间结构来扩展经济效益空间是大势所趋。目前,国内掀起了规划建设都市圈的热潮。然而,从世界都市圈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来看,人口、经济发展集中于沿海超大城市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反映出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对海岸带的依赖。都市圈的战略规划应当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都市圈的形成是较长时期的历史积淀结果。它们早在农业经济时代就是人口密集、水网发达地区的河港,近代工业经济发展时期,又成为面向大洋的海港,在信息时代,必须再向现代化的航空港和信息港的方向发展。多港融合,才能具备世界级自由港的功能。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从地缘经济来看,大都市圈一般具备明显的地域经济优势,具有明显的金融中心龙头效应,占有GDP的绝对比重。随着城市通勤圈的不断扩张和大陆腹地的袭夺,大都市圈通过不断的城市扩张,打破了行政区划的时空分布模式,推动了区域经济重组,并促使其向跨国经济发展。都市圈的发展极不平衡,各具特点,总体上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和空间分异的规律性。就目前比较成熟的三大都市圈,从地缘关系上看,京津冀都市圈具有人文优势,珠三角背靠国际大都市香港,具有亚洲优势,而长三角更具“蝴蝶效应”潜质,展现出吸引全球的世界魅力。都市圈内部各城市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中心城市竞争。因城市化的天时(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机遇)、地利(区位优势)与人和(人为因素影响程度)的基础不同,都市圈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提高,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因势利导,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去跨越各自发展中的门槛。都市圈普遍存在大都市的通病,而且应急反应能力十分脆弱。在都市圈规划和发展过程中,必须针对目前存在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从都市圈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统筹规划,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和应急预案,防患未然。
References
[1] | 张贡生.关于“都市圈”概念界定的文献述评.南京审计 学院学报,2005,2,(3): 11-14.
|
[2] | 晃明春.“圈”里的花儿如何开?大众日报电子版,2004-12-21.
|
[3] | 王健.中国形成20大“都市圈”区域经济重心必然北 移.中国经营报,2005-11-1.
|
[4] | NASA. Visible Earth. bttp://visibleearth.nasa.gov
|
[5] | 陈述彭.长江三角洲的世界魅力.见:陈述彭著.地学的 探索(第五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50.
|
[6] | 王何,白庆华.我国三大都市圈发展研究.软科学,2003,17(5): 36-40.
|
[7] | 薛凤旋,蔡建明.中国三大都会经济区的演变及其发展 战略.地理研究,2003,22(5): 531-540.
|
[8] | 陈耀.京津冀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较分析.前线,2005,(11): 42-44.
|
[9] | 王何,逢爱梅.我国三大都市圈域中心城市功能效应比 较.城市规划汇刊,2003,(2): 72-76
|
[10] | 张磊,张明龙.“长三角”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分析.上 海经济研究,2003,(11): 49-52.
|
[11] | 邵军,杨明华.空间分析:地缘经济关系评价的一种方 法研究.经济师,2005,(10): 267.
|
[12] | 汪晓东.假如“卡特里娜”发生在上海.华东新闻,2005-09-09.
|
[13] | 科学时报.从地理学透视中国现代化,2005-09-20.
|
[14] | 郑金武.我国江河湖海污染形势严峻.科学时报,2006-03-07,第I版.
|
[15] | 张春贤.国家支持港口航运企业海外拓展.2005,http:// www.cosbin.com/content/view/109_2.htm1
|
[16] | 国家民航总局.2004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httpar www.carnoc.com/tactm/upload/2004airportc.pdf
|
[17] | 王一鸣.关于我国都市经济圈发展的几个问题.港口经 济,2005,(6): 19-21.
|
[18] | 方创琳等.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 局.地理学报,2005,60(5): 827-840.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