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伟大的生态文明工程——对中国大运河遗址的再认识
Keywords: 湿地开发,水网,漕运,调水,生态文明,城市水文化
Abstract:
摘要: 本文试图从生态文明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和宏观协调的角度,点评中国大运河工程。作者认为:她是中国东部大平原上开发湿地、利用湖泊的成功范例。是古代水网地区跨流域的内河航运的中央干线;为农耕文明时代国家级的标志性工程,是自隋唐以来保证中国南北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干线;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动脉;也是中国伟大的生态文明工程。中国大运河总长约3500km,顺应自然环境、水系格局和平原微地貌条件。她是2500年间代代中华儿女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河工逾千万、分段接力完成的伟大漕运系统。至今仍有近900km正常通航,每年货运量约3亿t,依然是北煤南运、南水北调、沿线资源流通的物流干道。中国大运河是活着的大遗址,是仍然发挥调控南北的作用的大遗址。中国大运河曾经串联了我国中东部六省两直辖市,穿越的33个地区级城市中有18个是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因大运河而兴衰,而且水文化和水景观仍然是这些运河沿线城市的特点和亮点,是其成为宜居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基本条件。
References
[1] | 国家地图集编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地图说明,36~38;陈述彭.黄、淮、海河、长江中下游平原图.138~144.
|
[2] | 陈国达,陈述彭,李圣圣,张立汉主编.“中国地质大事典”.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71~583.
|
[3] | 霍有先.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替代方案.科学导报,2008,26(3):68~79.
|
[4] | 高长安.京津以南地下水漏斗多数在扩大.河北省地质环境状况公报,科学时报社,2008年5月5日,第一版.
|
[5] | 王苏民等主编.中国河道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68~278.
|
[6] | 张天麟.历史变迁.世纪纪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2~138页.
|
[7] | 聚焦城.2008年4月28日,第18,19版.
|
[8] | 张天麟.历史变迁.世纪纪实,华东师范大学,2008,115~116.
|
[9] | 侯仁之,尹钧科选编.北京出版社,2003.
|
[10] | 佘之详等.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地图集(南水北调工程,江苏段).2008,390.
|
[11] | 王一帆,孔云峰,马海涛.古代城市结构复原的GIS分析与应用———以北宋东京城为例.地球信息科学,2007,9(5),43~49.
|
[12] | 刘英,赵荣欣,连明坡.郑州空间结构演变分析.现代城市研究,2008,41~66.
|
[13] | 王新涛.历史文化名城开封与洛阳的当代发展轨迹及启示.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5~39,51~55.
|
[14] | 王成金.中国港口分布格局的演化与发展机理.地理学报,2007,62(8):809~820.
|
[15] | 毛锋等.中国大运河大遗址保护论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8.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