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土地类型多级地理格网分类体系框架的建设构想
DOI: 10.3724/SP.J.1047.2015.00783 , PP. 783-788
Keywords: 多尺度 ,土地类型 ,指标数据库 ,分级分类 ,地理格网
Abstract:
土地类型研究在综合自然地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该研究虽在国内外已取得很多成果以及制图实践,但仍然有3个问题有待解决(1)如何对土地类型进行系统分级、分几级;(2)如何选择土地类型各级指标要素;(3)如何利用多源数据进行计算机自动跨尺度土地类型制图。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国家标准地理格网提出一种土地类型指标数据库建设方案,即构建4级标准地理格网模型,以各级格网单元作为指标表达载体,选择土地类型研究普遍采用的地带、地貌、土壤和植被4要素,进行多级标准地理格网指标库建设框架设计。通过设计与分析,指出多级地理格网分类体系有其物质基础,即地球科学各学科都具有多尺度研究特征,各学科所具有的分类体系层次性可用多级格网来表达,尤其是影响土地类型分类分级系统的地貌、土壤、植被3个要素间存在相互作用,决定了三者分类体系分级数目和各级格网单元尺度应一致或相近。因此,本文基于标准格网体系,给出了一个土地类型指标数据库建设框架,以期用于土地类型研究与制图格网数据库平台的构建,为进一步开展土地类型制图实践研究提供新思路。
References
[1] 赵学胜,陈军.基于球面四元三角剖分的层次空间关系推理[J].测绘学报,2001,30(4):355-360.
[2] 周成虎,欧阳,杨辽,等.矢量多边形栅格化的保积优化模型[J].中国科学:D辑,2006,36(增刊Ⅱ):157-163.
[3] 李德仁,邵振峰,丁霖.地理国情信息的多级格网化表达[J]. 地理空间信息,2014,12(1):1-9
[4] 保罗.佩迪什.古代希腊人的地理学[M].蔡宗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5] 陈述彭,陈秋晓,周成虎.格网地图与网格计算[J].测绘科学,2002,27(1):1-6.
[6] 周成虎,欧阳,马廷.地理格网模型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5):657-662.
[7] 李德仁,朱欣焰,龚健雅.从数字地图到空间信息网格-空间信息多级网格理论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28(6):642-650.
[8] 李德仁.论广义空间信息网格与狭义空间信息网格[J].遥感学报,2005,9(5):513-520.
[9] 赵松乔,申元村.全国1:100万及重点省区1:20万土地类型图的土地分类系统(草案)[J].自然资源,1980(3):13-24.
[10] 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委会.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制图规范[M].北京:测绘出版社,1986:1-68.
[11] 刘胤汉.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类型系列制图[J].地理研究,1987,6(4):45-53.
[12] 申元村,李昌文.土地类型结构与农业综合自然区划的初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地理研究,1983,2(4):11-22.
[13] 申元村,李昌文,孙秀萍,等.北京市土地类型,中国土地类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69-85.
[14] 倪绍祥.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9-33.
[15] Dutton G. Improving locational Specificity of Map Data-a multi-resolution, metadata-driven approach and notation[J]. IJGIS, 1996,10(3):253-268.
[16] Kimerling A J, Sahr K, White D, et al. Comparing geometrical properties of global grids[J]. 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1999,126(4):271-288.
[17] Tobler W R, Chen Z. A quad-tree for global information storage[J]. Geographical Analysis, 1986,18(4):360-371.
[18] 杨世仁,Goodchild.空间数据的三角形四叉树结构及其基本操作[J].环境遥感,1995,10(4):419-424.
[19] 赵松乔,陈传康,牛文元.近三十年来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进展[J].地理学报,1979,34(3):187-199.
[20] 蔡运龙.当代自然地理学态势[J].地理研究,2010,29(1):1-12.
[21] 刘闯.土地类型与自然区划[J].地理学报,1985,40(3):256-263.
[22] 申元村.土地类型研究的意义、功能与学科发展方向[J].地理研究,2010,29(4):575-583.
[23] 林超.国外土地类型研究的发展,中国土地类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9-42.
[24] 赵松乔.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划分和制图,中国土地类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3-28.
[25] 陈传康,郑度,申元村.近10年来自然地理学的新进展[J].地理学报,1994,49(增刊):684-690.
[26] 李德仁,彭明军,邵振峰.教育空间数据库的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设计和实现[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6,31(6):471-475.
[27] 李德仁,肖志峰,朱欣焰,等.空间信息多级网格的划分方法及编码研究[J].测绘学报,2006,35(1):52-56
[28] 王家耀,祝玉华,吴明光.论网格与网格地理信息系统[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6,23(1):1-7.
[29] 申元村,程维明,朱会义.北京市域土地类型基本分级与指标体系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2013,32(11):1980-1986.
[30] 周成虎,程维明,钱金凯.数字地貌遥感解析与制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1] 刘德林,李壁成.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地类型分类及制图研究——以固原市上黄试区为例[J].生态经济,2009(1):32-33,37.
[32] 侯学煜.1:1 000 000中国植被图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3] 张甘霖,王秋兵,张凤荣,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J].土壤学报,2013,50(4):826-834.
[34] 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1:1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图[M].西安:西安地质出版社,1995.
[35] 中国森林编辑委员会.中国森林第2卷:针叶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36] 黄秉维.地理学一些最主要的趋势[J].地理学报,1960,26(3):149-154.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