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生态适宜性变权评价方法
DOI: 10.7685/j.issn.1000-2030.2006.01.003, PP. 13-17
Keywords: 生态适宜性,变动赋权分析,种植结构调整
Abstract:
在分析了400多种作物的生态适应性资料的基础上,构建了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生态因子的限制原理,在生态因子的稀缺性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物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变动赋权原理和方法,克服了传统主观赋权法的不足,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作物地域生态适宜性评价分析方法。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评价结果符合实际。
References
[1] | 韩湘玲,曲曼丽.作物生态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10-27
|
[2] |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气象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56-257
|
[3] | 冯耀宗.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及其指标[J].生态学杂志.2002,21(5):58-60
|
[4] | 吴光林.果树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46-55
|
[5] | 崔读昌.中国农业气候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2-193
|
[6] | 周兆德.中国热带亚热带油梨生态适宜性区划[J].热带作物学报.1994,15(2):1-7
|
[7] | 崔读昌.世界农业气候与作物气候[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6-55
|
[8] | 刘巽浩.耕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70-76
|
[9] | 魏丽,黄淑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气象.2001,31(1):23-28
|
[10] | 贺明荣,王振林,高淑萍.不同小麦品种千粒重对灌浆期弱光的适应性分析[J].作物学报.2001,27(5):640-644
|
[11]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土壤[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241-242
|
[12] | 妥路明.福建省中亚热带农业气候系统功能评价的数学模型[J].自然资源学报.1991(1):41-47
|
[13] | 魏淑秋.农业气象统计[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9-243
|
[14] | 余松烈,沈煜清,顾慰连.作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43-56
|
[15] | 侯光良,李继由,张谊光.中国农业气候资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26-33
|
[16] | 曹国,王番,张思聂.高油玉米的生态适宜性及产量效益分析[J].耕作与栽培.2002,10(4):38-39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