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震对地下硐室围岩动压力的影响

, PP. 171-177

Keywords: 地下硐室,围岩动压力,地震动,数值模拟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地下硐室围岩压力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表现是岩土地震工程领域当前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简述了目前我国隧道工程抗震规范关于地下硐室围岩动压力的确定方法,以四川黄草坪隧道的资料为例,利用有限差分法分析在不同峰值加速度的水平地震动输入下,硐室围岩压力对地震输入的响应,并与围岩静压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输入地震动加速度峰值的增加,地下硐室围岩最大主应力峰值的增大;围岩最大主应力的地震反应峰值与输入地震动的加速度峰值有一定的关联;在加速度峰值小于0.2g的地震动作用下,硐室围岩的最大主应力峰值变化较小,硐室结构一般不会发生破坏;地震作用时,硐室的斜上和斜下侧壁是整个结构的薄弱部位;衬砌结构对于地下硐室围岩最大主应力地震反应峰值的控制和硐室结构抗震性能的增强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References

[1]  郑永来,杨琳德,李文艺.地下结构抗震[M].1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3-9.
[2]  郭迅,薄景山.既有地下结构安全性鉴定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3(2):229-241.
[3]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50111-2006[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4]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S].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1990.
[5]  李海波,蒋会军,赵坚.动荷载作用下岩体工程安全的几个问题[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11):1887-1891.
[6]  李天斌.汶川特大地震中山岭隧道变形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8,16(6):742-750.
[7]  孙超,薄景山,齐文浩,等.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现状与展望[J].世界地震工程,2009,25(2):94-99.
[8]  刘波,韩彦辉.FLAC原理、实力与应用指南[M].1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1-15.
[9]  陈育民,徐鼎平.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M].1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175-207.
[10]  Itasca Con sulting Group,Inc.FLAC User’s Guide[Z].FLAC Version 5.0 On line Contents,2005:1-23.
[11]  Itasca Con sulting Group,Inc.FLAC Comm and Reference[Z].FLAC Version 5.0 On line Contents,2005:1-18.
[12]  李育枢.山岭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