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茶-柿复合栽培对茶园生态环境及产品品质的影响
, PP. 39-41
Keywords: 茶树,茶-柿,环境,品质
Abstract:
在浙江省天台县设置了茶、茶-柿2种栽培模式,对林地土壤、林地小环境及茶叶品质进行了分析,以期了解茶-柿复合栽培对土壤养分等环境因子、茶叶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纯茶园相比,茶-柿复合栽培模式夏季地表和近地30cm的湿度分别提高13.6%、18.6%;夏季地表和近地30cm的温度分别下降4.0、0.5℃;光照强度减少了660.22μmol?m-2?s-1;风速减弱了75%;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91.7%、150.0%。茶-柿栽培模式中春、夏茶的水浸出物、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纯茶园。
References
[1] | 倪善庆,竺肇华,方跃闵.茶园间种泡桐生态及经济效益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0,26(6):561-566.
|
[2] | 傅全和,傅懋毅,曹群根,等.桃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小气候特征研究[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5,21(3):293-298.
|
[3] | 文新健,王登良.复合生态茶园环境质量分析[J].茶叶科学技术,2009(2):28-29.
|
[4] | 田芦明,陈金海.庆元县生态茶园建设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4):122.
|
[5] | 陈昌辉,王媛,唐茜,等.梨茶间作茶园生态效应及效益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4):1446-1449.
|
[6] | 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
[7] | 周志翔.林茶间作下的光照条件与茶树生理生态研究综述[J].生态学杂志,1995,14(3):59-63.
|
[8] | 刘步瑶.皖南丘陵茶果间作型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J].茶叶通报,1998,20(1):13-15.
|
[9] | 黄义德,张玉屏,黄文江,等.茶稻间作系统的生态结构特征及生理特性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5):559-562.
|
[10] | 周文发.茶桐间作改善沿江丘陵茶园生态环境[J].茶业机械杂志,2001(1):27.
|
[11] | 陈为民.茶-杉复合生态系统的效益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7):88-89.
|
[12] | 余立华.栗茶复合系统生态学基础及效益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7.
|
[13] | 刘桂华.柿茶套种模式茶园效益研究[J].经济林研究,1997,15(1):47-50.
|
[14] | 朱海燕,刘忠德,王长荣,等.茶柿间作系统中茶树根际微环境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0(4):15-18.
|
[15] | 王国英,卢国耀,余启蛟,等.天台山红朱柿嫁接育苗技术试验[J].浙江林业科技,2005,25(6):31-33.
|
[16] | 许廉明,张彩萍,林春燕.茶柿复合茶园生态经济效益研究初报[J].茶叶,2006,32(2):83-85.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