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芦笋四倍体诱导、倍性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PP. 88-92
Keywords: 芦笋 ,四倍体 ,秋水仙素 ,形态特征 ,抗性
Abstract:
以南方主栽品种“井岗701”二倍体芦笋的露白种子和幼苗为试材,研究了秋水仙素浓度、处理时间及浸泡时的转速对芦笋四倍体诱导效果的影响,并对四倍体和二倍体芦笋的部分抗性和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以0.2%的秋水仙素浸泡露白种子6h效果最好,四倍体诱导率最高,为20%,但浸泡时的不同转速对四倍体诱导影响差异不显著;而用0.3%的秋水仙素连续滴苗4d,四倍体诱导率最高为18%;浸泡露白种子法比滴苗法诱导效果好;四倍体植株较二倍体更加粗壮,在抗热性和抗旱性方面也明显优于二倍体。
References
[1] ?? 孙春艳,赵伯涛,郁志芳,等.芦笋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4(5):1-5.?
[2] ?? 林友胜,胡松青.芦笋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述要[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6):637-638.??
[3] ?? 何智峰.芦笋果肉营养成分的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08(3):271-275?. ?
[4] ?? 叶春勇,林媚.芦笋营养成分分析研究[J].中国果菜,2005(2):37-38.?
[5] ?? 王嘉彦.芦笋糖浆对恶性肿瘤化疗增效减毒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1996(4):26-27.?
[6] ?? 郑思乡,李利良,甘红霞,等.芦笋多倍体诱导及其离体培养的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1996(1):22-23.?
[7] ?? 王平,张韶岩.日本芦笋多倍体育种的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1989(4):50-51.?
[8] ?? 张天翔,林宗铿,蔡坤秀,等.我国芦笋育种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1(4):57-59.?
[9] ?? 吴繁花.热研五号柱花草同源四倍体诱导的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09.?
[10] 宗红.大葱组织培养及其多倍体诱导的初步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7.?
[11] 张兴翠,周昌华,殷家明.药用百合的多倍体诱导及快速繁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5(1):15-17.?
[12] 葛志东.氟乐灵诱导西葫芦染色体加倍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8):215-218.?
[13] Hansen N J P,Andersen S B.In vitro chromosome doubling potential of colchicine,oryzalin,trifluralin,and APM in Brassica napus microspore culture[J].Euphytica,1996,88(2):159-164.?
[14] 尚爱芹,张成合,刘世雄,等.菜心多倍体诱变及其细胞学观察[J].河南科学,1999,17(6):6-9.?
[15] 宋平根、李索文.流式细胞术的原理和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6] 施先锋.西瓜多倍体诱导及倍性鉴定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17] 张天翔,林宗铿,蔡坤秀,等.白芦笋花药培养再生植株染色体倍性检测研究[J].福建热作科技,2008(1):11-13.?
[18] 张天翔,林宗铿,杨俊杰,等.芦笋试管苗根尖染色体制片技术研究[J].福建热作科技,2008(2):10-11.?
[19] 齐永顺.葡萄四倍体及其生物学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9. ?
[20] 胡秀.离体培养条件下金鱼草四倍体切花的诱导及培育[J].云南农业大学,2009,19(5):524-527.?
[21] 唐艳.非洲紫罗兰的四倍体诱导及其特性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2] 邹道谦,崔丽华.秋水仙素诱导四倍体石刁柏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0,1(13):29-33.?
[23] 沈河溪.秋水仙素诱导柠条中间锦鸡儿多倍体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4] 陈发棣,蒋甲福,房伟民.秋水仙素诱导菊花脑多倍体的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02,18(1):46-50.?
[25] 张天翔,林宗铿,蔡坤秀,等.芦笋单倍体染色体加倍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3):212-215.?
[26] 康喜亮,郝秀英,刘敏,等.秋水仙素诱导天山雪莲四倍体[C].全国第九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406-410.?
[27] 周??.五节芒再生体系的建立与多倍体的诱导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28] 杨今后,扬新华.桑叶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与染色体倍数性关系的测定[J].浙江农业科学,1990(5):238-240.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