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子颖,矿床地质,1998年,17卷,增刊,99页
|
[2] | 毛景文,矿床地质,1998年,17卷,增刊,11页
|
[3] | 王静纯,矿床地质,1998年,17卷,增刊,29页
|
[4] | 王龙生,矿床地质,1998年,17卷,增刊,15页
|
[5] | 张荣华,矿床地质,1998年,17卷,增刊,1035页
|
[6] | 毛景文,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8年,17卷,2期,130页
|
[7] | 胡受奚,中国东部金矿地质学及地球化学,1998年
|
[8] | 李文达,中国东南部中生代火成岩与矿床,1998年
|
[9] | 任纪舜,地学研究,1997年,29/30期,43页
|
[10] | 毛景文,地质论评,1997年,43卷,646页
|
[11] | 翟裕生,大型构造与超大型矿床,1997年
|
[12] | 杜乐天,地学前缘,1996年,3卷,3/4期,172页
|
[13] | 邓晋福,中国大陆根-柱构造-大陆动力学的钥匙,1996年
|
[14] | 戴自希,走向21世纪的地学与矿产资源,1996年
|
[15] | 朱永峰,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5年,1期,42页
|
[16] | 裴荣富,中国矿床模式,1995年
|
[17] | 华仁民,南京大学学报,1993年,5卷,3期,351页
|
[18] | 万天丰,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板内变形构造应力场及其应用,1993年
|
[19] | 陶奎元 毛建仁.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岩石构造组合和复合动力学过程的记录[J].地学前缘,1998,5(4):183-191,.
|
[20] | 裴荣富.中国矿床模式[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
[21] | 李文达 毛建仁 等.中国东南部中生代火成岩与矿床[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8.10-15.
|
[22] | 牛树银 罗殿文.地幔热柱的多级演化及其成矿作用:以冀北地区为例[J].矿床地质,1996,15(4):298-307,.
|
[23] | 杜乐天.幔汁(ACOHNS)流体的重大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9,13(1):91-99,.
|
[24] | 王德滋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等.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系及其成因与构造制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56-263.
|
[25] | 毛景文 李红艳 等.华南地区中生代多金属矿床形成与地幔柱关系[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8,19(2):130-132.
|
[26] | 李子颖 黄志章 等.试论华南中新生代地幔柱构造与铀成矿作用[J].矿床地质,1998,17(增刊):99-102.
|
[27] | 杜乐天.幔汁(HACONS)流体的重大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9,13(1):91-99.
|
[28] | 李红阳 阎升好 等.试论地幔热柱与成矿[J].矿床地质,1996,15(3):249-256.
|
[29] | 牛树银 李红阳 等.地幔热柱的多次演化及其成矿作用[J].矿床地质,1996,15(4):298-307.
|
[30] | 胡受奚 赵懿英 等.花岗岩、绿岩、 煌斑岩、韧性剪切带和钾交代在金成矿上的贡献及关系[J].矿床地质,1998,17(增刊):153-158.
|
[31] | 万天丰.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变形构造应力场及其作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
[32] | 陈守武 费伟光 等.中国大陆三种拉张构造背景及其重要类型的银矿床[J].矿床地质,1998,17(增刊):81-82.
|
[33] | 毛景文.浅议扬子地块周缘金矿床成矿的一些特点[J].矿床地质,1998,17(增刊):11-14.
|
[34] | 朱炳泉.壳幔化学不均一性与块体地球化学边界研究[J].地学前缘,1998,5(1):72-82,.
|
[35] | 华仁民.流体在金属矿床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J].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1993,5(3):351-360.
|
[36] | 王龙生 芮宗瑶.超大型斑岩铜矿形成的必要条件[J].矿床地质,1998,17(增刊):15-18.
|
[37] | 华仁民.热液矿床--不同构造背景的古地热系统[J].矿床地质,1998,17(增刊):977-980.
|
[38] | 朱永峰.地幔的不均一性及地幔流体的形成机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95(1):42-44.
|
[39] | 杜乐天.地壳流体和幔流体的关系[J].地学前缘,1996,3(3-4):172-180.
|
[40] | 张荣华 胡书敏.含矿流体NaCl-H2O体系的观测与矿石成因[J].矿床地质,1998,17(增刊):1035-1038.
|
[41] | 刘显凡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富碱斑岩中深源包体的地幔流体交代作用.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71-375.
|
[42] | 朱赖民 金景福.论深源流体参与黔西南金矿床成矿的可能性[J].地质论评,1997,43(6):586-592,.
|
[43] | 冯本智 曾庆栋.吉林海沟幔源流体金矿床的成矿条件[J].矿床地质,1998,17(增刊):969-972.
|
[44] | 毛景文 李延河 等.湖南万古金矿地幔流体成矿的氢同位素证据[J].地质论评,1997,43:646-649.
|
[45] | 陈毓川,中国主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远景评价,1999年
|
[46] | 李献华,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99年,264页
|
[47] | 刘显凡,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99年,371页
|
[48] | 王德滋,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99年,256页
|
[49] | 谢鸿森,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99年,348页
|
[50] | 翟裕生,北京大学国际地质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769页
|
[51] | 朱炳泉,地学前缘,1998年,5卷,1/2期,72页
|
[52] | 陈守武,矿床地质,1998年,17卷,增刊,81页
|
[53] | 陈毓川,矿床地质,1998年,17卷,增刊,87页
|
[54] | 冯本智,矿床地质,1998年,17卷,增刊,969页
|
[55] | 陈毓川,中国矿床成矿模式,1993年
|
[56] | 胡受奚 王鹤年.中国东部金矿地质学及地球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43.
|
[57] | 华仁民 陈克荣.江西银山外围地层中金的地球化学降低场及其成矿意义[J].矿床地质,1993,12(4):289-295,.
|
[58] | 翟裕生.古大陆边缘构造演化和成矿系统.北京大学国际地质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8.769-778.
|
[59] | 李红阳 王金锁.初论地幔热柱与矿矿:以冀西北金银多金属成矿区为例[J].矿床地质,1996,15(3):249-256,.
|
[60] | 翟裕生 张胡 等.大型构造与超大型矿床[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97-125.
|
[61] | 陈毓川 朱裕生 等.中国矿床成矿模式[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98-102.
|
[62] | 侯增谦 李红阳.试论幔柱构造与成矿系统:以三江特提斯成矿域为例[J].矿床地质,1998,17(2):97-113,.
|
[63] | 邓晋福 赵海玲 等.中国大陆根-柱构造--大陆动力学的钥匙[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3-21.
|
[64] | 陈毓川.中国主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远景评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1-536.
|
[65] | 刘光鼎 郝天珧.中国地质环境与隐伏矿床[J].地球物理学报,1998,41(2):182-188,.
|
[66] | 谢鸿森 苏根利 等.超临界流体与成矿作用.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48-353.
|
[67] | 任纪舜 牛宝贵 等.中国东部的构造格局和动力演化[J].地学研究,1997:29-30,43-55.
|
[68] | 更多...
|
[69] | 马宗晋 王国权.中国大陆东部现今岩石圈结构的板条构造分区[J].高校地质学报,1999,5(1):7-16,.
|
[70] | 马东升.地壳中流体的大规模流动系统及其成矿意义[J].高校地质学报,1998,4(3):250-261,.
|
[71] | 陈毓川 王登红 等.中国岩金矿床成矿系列[J].矿床地质,1998,17(增刊):87-92.
|
[72] | 王静纯.我国银矿区域成矿特点[J].矿床地质,1998,17(增刊):29-32.
|
[73] | 戴自希 陈毓川.全球超巨型金属矿床(区).走向21世纪的地学与矿产资源[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
[74] | 李献华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华南白纪岩浆活动与岩石圈伸展.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64-273.
|
[75] | 胡受奚,矿床地质,1998年,17卷,增刊,153页
|
[76] | 华仁民,矿床地质,1998年,17卷,增刊,9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