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矿床地质  1999 

中国东部铜矿床类型、成矿环境、成矿集中区与成矿系统

Keywords: 铜矿床类型,成矿环境,成矿集中区,成矿系统,中国东部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通过对我国东部22个大型以上及40余个中型铜矿床的综合调研,并与国外对比得出如下结论:①中国中东部陆壳是在几个古陆块基础上增生起来的,铜矿成矿作用在空间上向板块边缘推移,与块体边缘地球化学急变带有密切联系,在时间上越来越新:②大型铜矿可分6大成矿期,以中生代最重要,次为晚古生代、中(新)元古代:③我国东部地壳运动频繁而又比较强烈,就形成大型铜矿床的环境而言,内生成分较多的矿床类型比外生成分较多的矿床类型可能更有利。铜矿床可分9大类型,斑岩型最有潜力。提出并论证铜质得以大规模堆积的4类成矿系统:①划分出9个成矿集中区、远景区:②分析了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侵入岩带的构造性质及中国东部斑岩铜矿规模上不如美洲西岸的原因。

References

[1]  芮宗瑶.中国斑岩铜(钼)矿床[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1-100.
[2]  常印佛 刘湘培.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138-190.
[3]  陈海泓.多岛海型造山作用——以华南印支期造山带为例[J].地学前缘,1998,5(A08):95-102,.
[4]  涂光炽.超大型矿床的探寻与研究的若干进展[J].地学前缘,1994,1(3):.
[5]  孙海田 葛朝华.中条山式热液喷气成因铜矿床[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6]  王之田 秦克章 等.大型铜矿地质与找矿[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
[7]  秦克章 王之田.内蒙古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床稀土元素的行为及意义[J].地质学报,1993,67(4):323-335,.
[8]  李继亮.碰撞造山带大地构造相.现代地质学研究论文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9-21.
[9]  王之田 秦克章.中国铜矿床类型、成矿环境及时空分布特点[J].地质学报,1988,62(3):257-266.
[10]  王之田 秦克章.中国大型铜矿床类型,成矿环境与成矿集中区的潜力[J].矿床地质,1991,10(2):119-130,.
[11]  秦克章.试论大型-超大型铜矿床的主要控制因素[J].地学探索,1993(8):39-45.
[12]  陈文明 李树屏.中条山铜矿峪斑岩铜矿金属硫化物的铼—锇同位素年龄及地质意义[J].矿床地质,1998,17(3):224-228,.
[13]  汤中立.中国岩浆硫化物矿床的主要成矿机制[J].地质学报,1996,70(3):237-243,.
[14]  李朝阳 季宏兵 等.云南兰坪-思茅盆地陆相砂页岩中脉状铜矿成因讨论-- 一种新的铜矿床类型.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4-42.
[15]  汪东波.成矿省和成矿作用的演化—查明矿产分布规律和解决某些重大基础地质…[J].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1993,2(5):257-263,.
[16]  陈毓川 张之一 等.90年代地球科学的动向--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学术指导[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27-29,31-32,36-38.
[17]  宋叔和.火山活动与成矿的一些问题.第二届全国火山岩会议论文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12-16.
[18]  秦克章.额尔古纳南段中生代斑岩-次火山岩-浅成低温Cu,Mo,Pb,Zn,Ag成矿系统[J].矿床地质,1998,17(增刊):201-206.
[19]  王德滋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及其成因与构造制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56-263.
[20]  吴利仁.华东及邻区中、瓣生代火山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21]  陈海泓,地学前缘,1998年,5卷,增刊,95页
[22]  陈文明,矿床地质,1998年,17卷,增刊,523页
[23]  秦克章,矿床地质,1998年,17卷,增刊,201页
[24]  周涛发,矿床地质,1998年,17卷,增刊,149页
[25]  朱炳泉,中国科学.D,1998年,28卷,增刊,63页
[26]  Hsu K J,中国大地构造相图(1:4000000),1998年,1页
[27]  陈毓川,90年代地球科学的动向.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学术报告,1997年,27-29,31-32,36-38页
[28]  涂光炽,地学前缘,1994年,1卷,3期,45页
[29]  王之田,大型铜矿地质与找矿,1994年,162页
[30]  宋叔和,第二届全国火山岩会议论文集,1993年,12页
[31]  更多...
[32]  周涛发 岳书仓.长江中下游铜、金成矿带主要研究进展[J].矿床地质,1998,17(增刊):149-152.
[33]  朱炳泉 常向阳 等.地球化学急变带的元古宙基底特征及其与超大型矿床产出的关系[J].中国科学:D辑,1998,28(增刊):63-70.
[34]  汪东波 梅友松.同位成矿作用的概念,类型与机制[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8,8(4):700-704,.
[35]  梅友松 汪东波.同位成矿概论[J].地质与勘探,1995,31(5):3-14,.
[36]  李朝阳,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99年,34页
[37]  王德滋,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99年,256页
[38]  Qin K Z,Int Geol Rev,1998年,40卷,6期,539页
[39]  秦克章,地学探索,1993年,8期,39页
[40]  李继亮,现代地质学研究文集,1992年,9页
[41]  常印佛,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1991年,312页
[42]  孙海田,中条山式热液喷气成因铜矿床,1990年
[43]  王之田,地质学报,1988年,62卷,3期,257页
[44]  吴利仁,华东及邻区中、新生代火山岩,1984年
[45]  芮宗瑶,中国斑岩铜(钼)矿床,1984年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