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成矿若干问题探讨
Keywords: 成矿域,成矿演化,区域成矿特征,中国
Abstract:
本文以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和区域岩石圈组成为基础,将中国大陆划分为6个成矿域:天山-兴蒙成矿域、塔里木.华北成矿域、秦-祁-昆成矿域、扬子成矿域、华南成矿域、喜马拉雅-三江成矿域,并描述了它们的基本特征。按照不同地质时代,简述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与主要矿床形成过程,并从中国所处大地构造背景和地质成矿演化历史出发,探讨了中国区域成矿特色,初步提出8点:①大陆边缘成矿显著:②发育叠加复合成矿作用;③壳源花岗岩成矿规模巨大:④浅成低温成矿系统发育;⑤构造控矿成矿明显;⑥金矿形成复杂多样;⑦成矿的多期性和不均一性;⑧大陆边缘中新生代金属成矿高峰。以上述为基础,提出了“复合大陆成矿体系”观点。
References
[1] | 任纪舜 姜春发.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124.
|
[2] | 孙培基.当代中国金矿地质[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
|
[3] | 翟裕生 邓军.区域成矿学[M].地质出版社,1999..
|
[4] | 翟裕生 张胡 等.大型构造与超大型矿床[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97-125.
|
[5] | 邓晋福 赵海玲 等.中国大陆根-柱构造--大陆动力学的钥匙[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3-21.
|
[6] | 裴荣富.中国矿床模式[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
[7] | 陈毓川 陶维屏.我国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及成矿规律[J].中国地质,1996,(8):10-13,.
|
[8] | 涂光炽 张宝贵.西南低温热液改造矿床成矿域特征.地球化学进展(30届国际地质大会文集)[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6.1-4.
|
[9] | 陈毓川 陶维屏 等.中国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及成矿规律[J].中国地质,1996(8):10-14.
|
[10] | 李春昱 米契尔AHG.矿床与全球构造(中译本序)[M].地质出版社,1984..
|
[11] | 叶锦华.我国主要固体矿产时空分布的若干统计分析特征[J].中国地质,1998,(7):25-32,.
|
[12] | 翟裕生 姚书振 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金)成矿规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1-235.
|
[13] | 翟裕生,区域成矿学,1999年,1页
|
[14] | Xie Xuejing,J Geochem Explor,1997年,60卷,99页
|
[15] | 翟裕生,大型构造与超大型矿床,1997年,1页
|
[16] | 孙培基,当代中国金矿地质,1996年,1页
|
[17] | 涂光炽,地球化学进展,1996年,1页
|
[18] | 邓晋福,中国大陆根-柱构造-大陆动力学的钥匙,1996年,1页
|
[19] | Tu Gongzhi,IUGS Episodes,1995年,18卷,83页
|
[20] | 裴荣富,中国矿床模式,1995年,1页
|
[21] | 更多...
|
[22] | 翟裕生,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金)成矿规律,1992年,1页
|
[23] | 郭文魁,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1∶400万)说明书,1987年,1页
|
[24] | 李春昱(译),矿床与全球构造,1984年
|
[25] | 任纪舜,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1980年
|
[26] | 王鸿祯 莫宣学.中国地质构造述要[J].中国地质,1996,(8):4-9,.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