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於崇文 岑况 等.成矿作用动力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1-230.
|
[2] | 肖庆辉.中国地质科学未来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中国地质科学近期发展战略的思考[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239-264.
|
[3] | 程裕淇 陈毓川 等.初论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J].中国地质科学院学报,1979,1(1):33-58.
|
[4] | 涂光炽.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第一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89-218,300-326.
|
[5] | 翟裕生 赵鹏大 等.矿床学思维方法的进步.地球科学思维[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74-84.
|
[6] | 翟裕生.矿床的环境质量—一个新的地学研究领域[J].现代地质,1998,12(4):462-466,.
|
[7] | 詹森ML 俞鸿章等(译).经济矿床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29-38.
|
[8] | 乌尔夫KH 俞鸿章等(译).层控矿床和层状矿床(第一卷)[M].北京:地质出版社,1978.1-7.
|
[9] | 翟裕生.矿床地质学的发展前景和思维方法[J].地学前缘,1994,1(3):1-8.
|
[10] | 考古斯DP 宋伯庆等(译).矿床模式[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1-13.
|
[11] | Evans A N 冯钟燕(译).金属矿床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33-252.
|
[12] | 斯米尔诺夫 弗 伊 《矿床地质学》翻译组(译).矿床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5-12.
|
[13] | 瑞奇JD 张炳熹(译).成矿概念的变化和发展[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191-215.
|
[14] | 涂光炽.回顾30年来的矿床学.中国地质学科发展的回顾--孙云铸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126-134.
|
[15] | 刘洪波 关广岳.矿床成因理论的历史演化[M].沈阳: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2.135-194.
|
[16] | 翟裕生.矿床的环境质量--一个新的地学研究领域[J].现代地质,1998(4):462-466.
|
[17] | 翟裕生,地学前缘,1994年,1卷,3期,1页
|
[18] | 翟裕生,地球科学思维,1993年,74页
|
[19] | 刘洪波,矿床成因理论的历史演化,1992年,135页
|
[20] | 肖庆辉,中国地质科学近期发展战略的思考,1991年,83页
|
[21] | 更多...
|
[22] | 宋伯庆(译),矿床模式,1990年,1页
|
[23] | 俞鸿章(译),经济矿床学,1987年,29页
|
[24] | 张炳熹(译),成矿概念的变化和发展,1985年,191页
|
[25] | 冯钟燕(译),金属矿床学导论,1985年,233页
|
[26] | 《矿床地质学》翻译组(译),矿床地质学,1985年,5页
|
[27] | 涂光炽,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1,1984年
|
[28] | 俞鸿章(译),层控矿床和层状矿床.1,1978年,1页
|
[29] | 於崇文,成矿作用动力学,1998年,1页
|
[30] | 涂光炽,中国地质学科发展的回顾.孙云铸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1995年,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