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矿床地质  2012 

Si/Ca界面对铅锌矿床定位的控制作用及其找矿意义

Keywords: 地球化学,Si/Ca界面,地球化学障,控矿作用,铅锌矿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最近几年,随着危机矿山深部找矿工作的深入,中国铅锌矿床找矿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这不仅归功于深部钻探工作的开展,也得益于找矿理论的不断深化。总结过去几十年的找矿勘查经验,人们开始意识到地质-地球化学界面对找矿的指导作用。基于此,Si/Ca界面控矿逐渐被人们应用于铅锌找矿工作当中。文章通过对国内外一些代表性矿床的对比分析,认为不同成因的矿床都可具有同一种控矿因素——Si/Ca界面。Si/Ca界面控矿既是不同类型岩石物理性质界面,又具有地球化学意义。文章划分出侵入接触界面、火山沉积接触界面和沉积接触界面3种不同的Si/Ca界面组合方式,并分别举实例说明Si/Ca界面组合对铅锌矿体定位的控制作用;从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性、Si/Ca界面构成异相定位空间和提供地球化学障等角度,分析了Si/Ca界面的控矿机制,界面控矿有望在找矿勘查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

References

[1]  戴自希. 2005. 世界铅锌资源的分布、类型和勘查准则[J]. 世界有色金属, (3): 15-23.
[2]  赵鹏大,池顺都. 1991. 初论地质异常[J]. 地球科学, 16(3): 241-248.
[3]  《中国矿床》编委会. 1989. 中国矿床(上册)[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538页.
[4]  《中国矿床发现史·综合卷》编委会. 2001. 中国矿床发现史·综合卷[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801页.
[5]  朱裕生. 2006. 矿产预测理论——区域成矿学向矿产勘查延伸的理论体系[J]. 地质学报, 80(10): 1518-1527.
[6]  Cooke, D R, Bull S W, Large R R and McGoldrick P J. 2000. The importance of oxidized brines for the formation of Australian Proterozoic stratiform sediment-hosted Pb-Zn (Sedex) deposits[J]. Econ. Geol., 95: 1-18.
[7]  Grandia F, Cardellach E, Canals A and Banks D A. 2003. Geochemistry of the fluids related to epigenetic carbonate-hosted Zn-Pb deposits in the Maestrat basin, Eastern Spain: Fluid inclusion and isotope (Cl, C, O, S, Sr) evidence[J]. Econ. Geol., 98: 933-954.
[8]  Moore D W, Young L E, Modene J S and Plahuta J T. 1986. Geologic setting and genesis of the Red Dog zinc-lead-silver deposit, western Brooks Range, Alaskav[J]. Econ. Geol., 81: 1696-1727.
[9]  蔡宏渊, 邓贵安, 郑跃鹏. 2002. 新疆乌拉根铅锌矿床成因探讨[J]. 矿产与地质, 16(1): 1-5.
[10]  程裕淇, 陈毓川, 赵一鸣. 1979. 初论矿床成矿系列问题[J].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1): 32-58.
[11]  程裕淇, 陈毓川, 赵一鸣. 1983. 再论矿床成矿系列问题[J].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6(2): 1-63.
[12]  戴自希, 王家枢, 编著. 2004. 矿产勘查百年[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41页.
[13]  戴自希, 盛继福, 白 冶, 等编著. 2005. 世界铅锌资源的分布与潜力[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387页.
[14]  黄崇轲,白 冶,朱裕生,王惠章,尚修志, 编著. 2001. 中国铜矿床[M]. 北京:地质出版社. 579-581.
[15]  李浩鸣. 1983. 碳酸盐岩层控铅锌矿活化富集机理初探[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7(2): 126-135.
[16]  李能强, 彭 超,编著. 1996. 湖南水口山铅锌金银矿床[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07页
[17]  李 舒,编著. 1996. 中国银矿床主要类型及矿床特征[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8-17.
[18]  李永强. 2006. 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与硫酸盐矿床共存共生关系研究[D]. 导师: 薛春纪. 西安:长安大学. 52页
[19]  龙训荣. 1995. 四川赤普铅锌矿床含矿岩系的研究及在找矿评价中的意义[J]. 四川地质学报, 15(2): 123-128.
[20]  孟祥金, 侯增谦, 董光裕, 刘建光, 左力艳, 杨竹森, 肖茂章. 2009. 江西冷水坑斑岩型铅锌银矿床地质特征、热液蚀变与成矿时限[J]. 地质学报, 83(2): 1951-1967.
[21]  牟保磊. 1999. 元素地球化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27页.
[22]  唐菊兴, 王登红, 汪雄武, 钟康惠, 应立娟, 郑文宝, 黎枫佶, 郭 娜, 秦志鹏, 姚晓峰, 李 磊, 王 友, 唐晓倩. 2010.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矿床模型[J]. 地球学报, 31(4): 495-506.
[23]  王登红,陈毓川,徐 珏,邹天人,薛春纪,罗君烈,骆耀南,伍广宇,李志伟,余金杰,闫升好,杨建民,傅旭杰,付小方,傅德明,楚萤石,魏 琳,李晓焰. 2005. 中国新生代成矿作用[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853页.
[24]  王文斌. 1983. 白云岩与层控铅锌矿床关系的剖析[J].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 4(1): 59-72.
[25]  王育民. 1984. 中国铅锌矿床地质勘探问题研究[M]. 长沙: 湖南省地质矿产局. 522页.
[26]  吴淦国, 邓 军. 1999. 金属矿床矿田构造的研究现状[A]. 见:陈毓川, 王保良, 王安建,等编著. 当代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理论与方法[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42-149.
[27]  杨应选, 柯成熙, 林方成, 李忠雄, 管士平. 1994. 康滇地轴东缘铅锌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M]. 成都: 四川科技大学出版社. 175页.
[28]  更多...
[29]  叶天竺, 薛建玲. 2007. 金属矿床深部找矿中的地质研究[J]. 中国地质, 34(5): 855-869.
[30]  张长青, 余金杰, 毛景文, 芮宗瑶. 2009. 密西西比型 (MVT) 铅锌矿床研究进展[J]. 矿床地质, 28(02): 195-210.
[31]  张 乾. 1990. 山东香夼斑岩型铅梓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J]. 地质找矿论丛, 5(2): 12-19.
[32]  张学丰,刘 波,蔡忠贤,胡文王宣. 2010. 白云岩化作用与碳酸盐岩储层物性[J]. 地质科技情报, 29(3): 79-85.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