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川滇黔交界地区铅锌矿床含矿角砾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Keywords: 地质学 ,铅锌矿床 ,含矿角砾岩 ,构造意义 ,伸展作用 ,川滇黔交界地区
Abstract:
川滇黔交界地区的铅锌矿床中普遍发育含矿角砾岩。文章综述了角砾岩的成因分类,在重点矿床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之上,对川滇黔交界地区的铅锌矿床含矿角砾岩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含矿角砾岩显示张性角砾岩的特点,仅个别矿床同时出现挤压角砾岩。综合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特征和典型铅锌矿床的同位素测年数据,可大致推断出,从中二叠世茅口期以来该铅锌成矿区伸展构造至少有2期:一期发生在铅锌矿化之前或同时,即早二叠世/晚二叠世的升降运动(东吴运动)与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期间,此次伸展作用形成的角砾岩为成矿流体提供了大量的容矿空间,并最终导致成矿流体沿断裂运移并充填沉淀而形成角砾状或网脉状-脉状构造的矿石;另一期发生在铅锌矿化之后,即白垩纪—古近纪,发育一系列正断层,并有可能破坏了铅锌矿体的连续性。
References
[1] 李先福,李建威,李紫金,傅昭仁. 2001. 水力压裂角砾岩: 一种重要的地质异常和找矿标志[J]. 地球科学,26(2): 135-138.
[2] 李泽琴,王奖臻,倪师军,李朝阳,胡晓强,李桃叶. 2002. 川滇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成矿流体来源研究: 流体Na-Cl-Br体系的证据[J]. 矿物岩石,22(4): 38-41.
[3] 林方成. 1994. 四川会东大梁子铅锌矿床成因新探[J]. 矿床地质,13(2): 126-135.
[4] 林玉石,邓自强,刘功余,张美良,殷跃建. 1984. 岩溶交代改造断裂构造岩——以桂林岩溶区为例[J]. 中国岩溶,1: 1-11.
[5] 蔺志永,王登红,张长青. 2010. 四川宁南跑马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及其地质意义[J]. 中国地质,37(2): 488-494.
[6] 芮宗瑶,叶锦华,张立生,王龙生,梅燕雄. 2004. 扬子克拉通周边及其隆起边缘的铅锌矿床[J]. 中国地质,31(4): 337-344.
[7] 沈继方,王增银,王良忱,徐瑞春,徐胜友. 1993. 鄂西清江下游古岩溶角砾岩特征及形成环境[J]. 中国岩溶,12(1): 1-9.
[8] 司荣军. 2005. 云南省富乐分散元素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博士论文)[D]. 导师: 顾雪祥. 贵州: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31-33.
[9] 隋志龙,黄春霞,李德威. 2003. 恭城—栗木断裂带中的断溶角砾岩——一种新型断层岩[J]. 地质科技情报,22(1): 24-27.
[10] 汪劲草,彭恩生,孙振家. 1999. 东川因民角砾岩为水压角砾岩的地质证据及其成因意义[J]. 地质论评,45(1):70.
[11] 汪劲草,彭恩生,孙振家. 2000. 流体动力角砾岩分类及其地质意义[J].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30(1): 18-22.
[12] 陈 超,曹晓峰,王玉奇,李 鹏. 2010. 扬子地台周缘铅锌矿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J]. 资源环境与工程,24(4): 333-339.
[13] 韩润生,刘丛强,黄智龙,陈 进,马德云,李 元. 2001. 论云南会泽富铅锌矿床成矿模式[J]. 矿物学报,21(4): 674-679.
[14] 何 斌,徐义刚,王雅玫,肖 龙. 2005. 东吴运动性质的厘定及其时空演变规律[J]. 地球科学,30(1): 89-96.
[15] 黄智龙,陈 进,刘丛强,韩润生,李文博,赵德顺,高德荣,冯志宏. 2001. 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因——峨眉山玄武岩与铅锌成矿的关系[J]. 矿物学报,21(4): 681-686.
[16] 黄智龙,陈 进,韩润生. 2004a. 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因——峨眉山玄武岩与铅锌成矿的关系[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77-87.
[17] 黄智龙,李文博,张振亮,韩润生,陈 进. 2004b. 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矿物学报,24(2): 105-109.
[18] 李文博,黄智龙,陈 进,韩润生,张振亮,许 成. 2004a. 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成矿时代研究[J]. 矿物学报,24(2): 112-114.
[19] 李文博,黄智龙,王银喜,陈 进,韩润生,许 成,管 涛,尹牡丹. 2004b. 会泽超大型铅锌矿田方解石Sm-Nd等时线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论评,50(2): 189-193.
[20] 刘宝王君. 1980. 沉积岩石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02-120.
[21] 刘 峰. 2005. 云南会泽大型铅锌矿床成矿机制及锗的赋存状态(硕士论文)[D]. 导师: 王登红. 北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 1-78.
[22] 刘功余,林玉石,邓自强,张美良,魏志民. 1987. 碳酸盐岩构造岩的类型及其特征——以桂林岩溶区为例[J]. 中国岩溶, 6(3): 179-187.
[23] 刘家铎,张成江,刘显凡,阳正熙,李佑国,吴德超. 2003. 川滇黔相邻区域铜铅锌金银矿床与峨眉火成岩省的关系探讨[J]. 矿物岩石,23(4): 74-79.
[24] 刘文周,徐新煌. 1996. 论川滇黔铅锌矿成矿带矿床与构造的关系[J].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3(1): 71-77.
[25] 刘英超,侯增谦,杨竹森,田世洪,宋玉财,杨志明,王召林,李 政. 2008. 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 认识与进展[J]. 矿床地质,27(2): 254-261.
[26] 柳贺昌. 1995a. 滇、川、黔铅锌成矿区的构造控矿[J]. 云南地质,14(3): 173-189.
[27] 更多...
[28] 柳贺昌. 1995b. 峨眉山玄武岩与铅锌成矿[J]. 地质与勘探,31(4): 1-6.
[29] 柳贺昌. 1996. 滇、川、黔铅锌成矿区的成矿模式[J]. 云南地质,15(1): 41-51.
[30] 龙训荣,徐新煌,温春齐,刘文周. 1995. 四川赤普铅锌矿床含矿岩系的研究及在找矿评价中的意义[J]. 四川地质学报,15(2): 123-128.
[31] 龙训荣,徐新煌. 1997. 赤普铅锌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研究[J]. 四川地质学报,17(l): 29-35.
[32] 毛政利,杨 斌,赖健清. 2004. 铜陵凤凰山铜矿区角砾岩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 矿物岩石,24(1): 29-32.
[33] 卿 敏,韩先菊. 2002. 隐爆角砾岩型金矿研究述评[J]. 黄金地质,8(2): 1-7.
[34] 王奖臻,李朝阳,李泽琴,刘家军. 2001. 川滇地区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及成因探讨[J]. 地质地球化学,29(2): 41-44.
[35] 王奖臻,李朝阳,李泽琴,李葆华,刘文周. 2002. 川、滇、黔交界地区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与美国同类矿床的对比[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1(2): 127-131.
[36] 王尚彦,张 慧,彭成龙,陈明华,石 磊,张权莉. 2005. 贵州西部古—中生代地层及裂陷槽盆的演化[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00-130.
[37] 王小春. 1992. 天宝山铅锌矿床成因分析[J].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3): 10-20.
[38] 魏东岩. 1991. 论中国盐溶角砾岩的特征和分类[J]. 岩石学报,3: 73-79.
[39] 夏宗国. 1983. 断层岩的分类、识别及其形成条件[J]. 地质论评,29(3): 578-584.
[40] 徐新煌,龙训荣,温春齐,刘文周. 1996. 赤普铅锌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J]. 矿物岩石,16(2): 54-59.
[41] 许典葵,黄智龙,邓 红,李文博,李晓彪,周家喜,陈 东. 2009. 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的矿床模型[J]. 矿物学报,29(2): 235-241.
[42] 燕继红,申继山. 2006. 中国南方东吴运动的特征[J]. 国土资源导刊,(增刊): 3-5.
[43] 杨应选,管士平. 1994. 康滇地轴东缘铅锌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M]. 成都: 四川科技大学出版社. 1-175.
[44] 曾允孚,夏文杰. 1986. 沉积岩石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07.
[45] 张长青,毛景文,刘 峰,李厚民. 2005a. 云南会泽铅锌矿床粘土矿物K-Ar测年及其地质意义[J]. 矿床地质,24(3): 317-322.
[46] 张长青,毛景文,吴锁平,李厚民,刘 峰,郭保健,高德荣. 2005b. 川滇黔地区MVT铅锌矿床分布、特征及成因[J]. 矿床地质,24(3): 336-345.
[47] 张长青,毛景文,余金杰,李厚民. 2007. 四川甘洛赤普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机制初步探讨[J]. 岩石学报,23(10): 251-255.
[48] 张长青,李向辉,余金杰,毛景文,陈福坤,李厚民. 2008. 四川大梁子铅锌矿床单颗粒闪锌矿铷-锶测年及地质意义[J]. 地质论评,54(4): 532-537.
[49] 张长青. 2008. 中国川滇黔交界地区密西西比型(MVT)铅锌矿床成矿模型(博士论文)[D]. 导师: 毛景文. 北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 40-63.
[50] 张长青,余金杰,毛景文,芮宗瑶. 2009. 密西西比型(MVT)铅锌矿床研究进展[J]. 矿床地质,28(2): 195-210.
[51] 张瑞锡,乐昌硕,田 成. 1988. 关于我国的盐溶角砾岩[J]. 地球科学,13(1): 1-6.
[52] 张云湘,骆姗南,杨崇喜. 1988. 攀西裂谷[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7-34.
[53] 张志斌,李朝阳,涂光炽,夏 斌,韦振权. 2006. 川、滇、黔接壤地区铅锌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演化背景及成矿作用[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0(3): 343-354.
[54] 赵澄林,朱筱敏. 2001. 沉积岩石学[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97-98.
[55] 郑传仑. 1992. 贵州杉树林铅锌矿床碳酸盐岩浊流沉积与成矿的关系[J].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2(4): 323-332.
[56] 周朝宪,魏春生,叶造军. 1997. 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J]. 地质地球化学,1: 65-72.
[57] 朱志澄. 1999. 构造地质学[M]. 第2版. 北京: 地质大学出版社. 158-162.
[58] Jebrak M. 1997. Hydrothermal breccias in vein-type ore deposits: A review of mechanisms, morphology and size distribution[J]. Ore Geology Review, 12: 111-134.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