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矿床地质  2013 

中国大陆斑岩铜矿若干问题

Keywords: 地质学,斑岩铜矿,中国大陆,板内成矿作用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斑岩铜矿床的铜金属储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是全球最具经济意义的矿床类型。中国大陆具有独特的地质演化历史,显生宙以来一系列构造-岩浆活动,促成了富水岩浆的浅成、超浅成侵位,为斑岩铜矿床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文章立足于中国大陆的成矿地质背景,对中国大陆的斑岩铜矿床的时空分布再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三大古板块边界控制成矿域的基本体制下,进一步强调次级"微板块"构造与斑岩铜矿床的成因联系,提出了"3大成矿域、7大成矿区"的区划方案,并以特提斯成矿域"陆缘增生-陆内深熔作用"为重点,探讨了具有中国大陆特色的板内成矿作用。

References

[1]  高钰涯,李献华,李秋立,钟孙霖. 2010. 二次离子质谱第四纪锆石年代学:台湾金瓜石英安岩定年[J]. 地学前缘,17(2): 146-155.
[2]  郭贵恩,马彦青,王 涛,张永涛,叶继龙,刘宝山. 2010. 纳日贡玛含矿斑岩体形成机制及其成矿模式分析[J]. 西北地质,43(3): 28-35.
[3]  郭晓东,牛翠韦,王志华,王 梁,夏 锐. 2012. 云南省马厂箐Cu-Mo-Au多金属矿集区成矿系统[J]. 矿床地质,31(3): 615-628.
[4]  侯增谦,曲晓明,王淑贤,高永丰,杜安道,黄 卫. 2003. 西藏高原冈底斯斑岩铜矿带辉钼矿Re-Os年龄:成矿作用时限与动力学背景应用[J]. 中国科学(D)辑, 33(7): 609-618.
[5]  侯增谦,郑远川,杨志明,杨竹森. 2012. 大陆碰撞作用:Ⅰ.冈底斯新生代斑岩成矿系统[J]. 矿床地质,31(7):647-670.
[6]  黄崇轲,白 冶,朱裕生. 2001. 中国铜矿床[M]. 北京:地质出版社. 57-198.
[7]  李春昱. 2004. 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地质工作如何面向经济建设[J]. 地质通报,23(9-10): 827-828.
[8]  李德威. 2008. 青藏高原及邻区三阶段构造演化与成矿演化[J]. 地球科学,33(6): 723-742.
[9]  李光明,刘 波,屈文俊,林方成,佘宏全,丰成友. 2005.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的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来自斑岩矿床和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Re-Os同位素年龄证据[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4:2-30.
[10]  李秋耘. 2011. 德兴斑岩铜矿床含矿岩浆起源:来自锆石Hf-O的证据[J]. 矿物学报,增刊: 609-610.
[11]  李石磊,苏昌学,燕永峰,宁选凤. 2008. 羊拉铜矿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J]. 矿业快报,476(12):27-30.
[12]  李文博,陈衍景,赖 勇,季建清. 2008. 内蒙古白乃庙铜金矿床的成矿时代和成矿构造背景[J]. 岩石学报,24(4): 890-898.
[13]  李文昌,莫宣学. 2001. 西南/三江地区新生代构造及其成矿作用[J]. 云南地质,20(4): 333-345.
[14]  梁华英. 2002. 青藏高原东南缘斑岩铜矿成岩成矿研究取得新进展[J]. 矿床地质,21(4): 365.
[15]  芮宗瑶,王龙生,王义天,刘玉琳. 2002. 东天山土屋和延东斑岩铜矿床时代讨论[J]. 矿床地质,21(1):16-22.
[16]  芮宗瑶,侯增谦,曲晓明,张立生,王龙生,刘玉琳.2003.冈底斯斑岩铜矿成矿时代及青藏高原隆升[J]. 矿床地质,22(3): 217-225.
[17]  芮宗瑶,张洪涛,陈仁义,王志良,王龙生,王义夫. 2006a. 斑岩铜矿研究中若干问题探讨[J].矿床地质,25(4):491-500.
[18]  芮宗瑶,侯增谦,李光明,刘 波, 张立生, 王龙生.2006b. 冈底斯斑岩铜矿成矿模式[J].地质论评,52(4): 459-466.
[19]  谭成印,王根厚,李永胜. 2010. 黑龙江多宝山成矿区找矿新进展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通报,29(2-3): 436-445.
[20]  唐菊兴,黎风佶,李志军,张 丽,唐晓倩,邓 起,郎兴海,黄 勇,姚晓峰,王 友. 2010.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主要地质体形成的时限:锆石U-Pb、辉钼矿Re-Os 年龄的证据[J]. 矿床地质,29(3): 461-475.
[21]  王成辉,唐菊兴,陈建平,郝金华,高一鸣,刘耀文,凡 韬,章奇志,应立娟,陈志皎. 2009. 西藏玉龙铜钼矿同位素年代学研究[J]. 地质学报,83(10): 1445-1455.
[22]  王登红,杨建民,闫升好,徐 珏,陈毓川, 薛春纪,骆耀南,应汉龙. 2002. 西南三江新生代矿集区的分布格局及找矿前景[J]. 地质通报, 23(2): 135-140.
[23]  张洪涛,陈仁义,韩芳林. 2004. 重新认识中国斑岩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J]. 矿床地质,23(2): 150-163.
[24]  赵忠海,郑卫政,曲 晖,郭 艳,李成禄,王 卓,张俭峰. 2012. 黑龙江多宝山地区金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J]. 矿床地质,31(3): 601-614.
[25]  真允庆. 1999. 中条裂谷铜矿床的成矿规律及其找矿方向[J]. 桂林工学院学报,19(1): 9-18.
[26]  祝向平,陈华安,马东方,黄瀚霄,李光明,李玉彬,李玉昌. 2011. 西藏波龙斑岩铜金矿床的Re-Os 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岩石学报,27(7):2159-2164.
[27]  祝向平,陈华平,马东方,黄瀚霄,李光明,刘朝强,卫鲁杰. 2012.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钾长石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现代地质, 26(4): 656-662.
[28]  陈兆仁,胡 朗,郑晓惠. 2011. 吉林省小西南岔铜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J]. 地质与资源,20(3):194-200.
[29]  陈志广,张连昌,万 博,张玉涛,吴华英. 2008. 内蒙古乌奴格吐山斑岩铜钥矿床低Sr-Yb型成矿斑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24(1): 115-128.
[30]  陈志广,张连昌,卢百志,李占龙,李华英,相 鹏,黄世武. 2010. 内蒙古太平川铜钼矿成矿斑岩时代、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J]. 岩石学报,26(5): 1437-1449.
[31]  Cox D P, Singer D A,宋伯庆,李文祥,朱裕生. 浦志伟译. 1990. 矿床模式[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378.
[32]  邓 军,杨立强,王长明. 2011. 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J]. 岩石学报,17(2): 461-155.
[33]  刘学龙,李文昌,尹光侯. 2013. 云南格咱地苏嘎成矿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J]. 地质通报,32(4): 573-579.
[34]  更多...
[35]  冯益民,朱宝清,肖序常. 1991. 中国新疆西准噶尔山系构造演化[A]. 古中亚复合巨型缝合带南缘构造演化论文集[C].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66-91.
[36]  莫宣学,赵志丹,邓晋福. 2003. 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过程的火山作用响应[J]. 地学前缘,10(3):135-148.
[37]  裴荣富,梅燕雄,李进文,孟贵祥,王少怀,王永磊,李 莉,黄修保,王浩琳. 2006. 事件地质激发成矿作用异常与超巨量金属工业堆积[J]. 地质学报,80(10): 1509-1519.
[38]  裴荣富,梅燕雄. 2009. 1:25 000 000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M]. 北京:地质出版社.
[39]  曲晓明,辛洪波, 徐文艺. 2007. 西藏雄村特大型铜金矿床容矿火山岩的成因及其对成矿的贡献[J]. 地质学报,81(7): 965-971.
[40]  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 1997. 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M]. 北京:地质出版社.1-50.
[41]  任云生,王 辉,屈文俊,赵华雷,褚广勤. 2011. 延边小西南岔铜金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及其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36(4):721-728.
[42]  芮宗瑶,黄崇轲,齐国明,徐 珏,张洪涛. 1984. 中国斑岩铜钼矿床[M]. 北京:地质出版社. 279-292.
[43]  芮宗瑶,张洪涛. 1986. 试论中国斑岩型矿床系列[J].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4: 89-100.
[44]  王登红,曲文俊,李志伟,应汉龙,陈毓川. 2004. 金沙江-红河成矿带斑岩铜钼矿的成矿集中期:Rs-Os同位素定年[J]. 中国科学(D辑),34(4): 345-349.
[45]  王立强,唐菊兴,陈毓川,罗茂澄,冷秋锋,陈 伟,王 焕. 2011. 西藏邦铺钼( 铜) 矿床含矿二长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 定年及地质意义[J]. 矿床地质,30(4): 349-360.
[46]  王亮亮,莫宣学,李 冰,董国臣,赵志丹. 2006. 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含矿斑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J]. 岩石学报,22(4): 1001-1008.
[47]  王少怀,裴荣富,曾宪辉,邱小平,魏 民. 2009. 再论紫金山矿田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J]. 地质学报,83(2): 145-157.
[48]  肖爱芳,黎敦朋. 2012. 福建省紫金山复式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测年[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35(4): 7-15.
[49]  肖序常,汤耀庆,李锦轶.1991. 古中亚复合巨型缝合带南缘构造演化[A].古中亚复合巨型缝合带南缘构造演化论文集[C].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29.
[50]  闫学义,黄树峰,秦克章,琚宜太,陈 雷,黄照强,赵珍梅,陈自康. 2012. 冈底斯东段走滑性陆缘铜多金属成矿系统理论与勘查应用[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5-197.
[51]  应立娟,唐菊兴,王登红,畅哲生,曲文俊,郑文宝. 2009.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矽卡岩中辉钼矿铼-锇同位素定年及其意义[J]. 岩矿测试,28(3): 265-268.
[52]  曾普胜,李文昌,王海平,李 红. 2006. 云南普朗印支期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岩石学及年代学特征[J]. 岩石学报,22(4): 989-1000.
[53]  战明国,路远发,陈式房. 1998. 滇西德钦羊拉铜矿[M].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80.
[54]  张德全,李大新,丰成友,董英君. 2001. 紫金山地区中生代岩浆系统的时空结构及其地质意义[J]. 地球学报,22(5): 403-408.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