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矿床地质  2014 

西天山阿希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剥蚀改造过程探讨

Keywords: 地质学,剥蚀改造,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阿希金矿,西天山,新疆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阿希金矿床是新疆西天山成矿带上与晚古生代火山岩有关的典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矿区包括热液成因和沉积成因2种类型的金矿体。其中,热液成因金矿体明显受近南北向断裂控制,并遭受一定的剥蚀改造,矿体空间形态变化特征及黄铁矿热电性标型特征显示矿床南段比北段剥蚀程度高,矿体金品位和厚度质量参数空间分布特征显示矿体具有向北侧伏特征;沉积底砾岩型金矿体角度不整合于热液成因矿体之上,其含矿砾石类型和稀土元素分布特征与热液型矿体基本一致,为热液型矿体遭受剥蚀并在北东部阿恰勒河组中沉积的产物。基于以上认识,并结合矿床的形成、产状变化特征、区域构造地质演化等资料的深入分析,建立了阿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剥蚀改造模式。

References

[1]  安 芳, 朱永峰. 2008. 西北天山吐拉苏盆地火山岩SHRIMP年代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J]. 岩石学报, 24(12):2741-2748.
[2]  安 芳, 朱永峰. 2009. 新疆阿希金矿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J]. 矿床地质, 28(2):143-156.
[3]  曹新志, 高秋斌, 徐伯骏. 2001. 矿区深部矿体定位预测的有效途径研究——以山东招远界河金矿为例[J]. 地质找矿论丛, 16(4):243-246.
[4]  陈衍景. 2000. 中国西北地区中亚型造山-成矿作用的研究意义和进展[J]. 高校地质学报, 6(1):17-22.
[5]  陈正乐, 万景林, 刘 健, 李胜祥, 郑恩玖, 韩效忠, 李细根, 宫红良. 2006. 西天山山脉多期次隆升-剥露的裂变径迹证据[J]. 地球学报, 27(2):97-106.
[6]  陈正乐, 韩凤彬, 杨 农, 王平安, 宫红良, 邵 飞, 唐湘生, 徐金山, 周永贵, 王 永. 2012. 江西相山铀矿田地貌剥蚀特征及其控矿意义——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J]. 地球物理学报, 55(7):2371-2384.
[7]  董连慧, 沙德铭. 2005. 西天山地区晚古生代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M]. 北京:地质出版社. 50-92.
[8]  范新丽, 黄 薇, 袁尔乾. 2002. 西天山阿希地区金矿的金元素富集过程探讨[J]. 新疆地质, 20(3):224-228.
[9]  冯娟萍, 王居里. 2005. 西天山阿希、京希-伊尔曼得金矿床成矿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化类型探讨[J]. 西北地质, 38(1):31-36.
[10]  韩效忠, 李胜祥, 蔡煜琦, 郑恩玖, 陈正乐, 张字龙, 刘 权. 2008. 伊犁盆地南缘隆升剥蚀及其盆地南部的沉积响应——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J]. 岩石学报, 24(10):2447-2455.
[11]  何政伟, 孙传敏, 陶 专, 吴 华, 刘显凡, 吴 山, 丁益民, 刘兴德, 彭方红, 王晓地. 2002. 新疆西天山西段金铜成矿带-中亚成矿域东延[J].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9(1):78-84.
[12]  胡煜昭. 2010. 基于埋藏史-剥蚀史的晴隆锑矿成矿深度、成矿时间分析[J]. 矿床地质, 29(增刊):403-404.
[13]  贾 斌, 毋瑞身, 田昌烈, 沙德铭. 2001. 新疆阿希金矿浅成低温热液流体特征[J]. 黄金地质, 7(1):39-46.
[14]  贾 斌, 毋瑞身, 田昌烈, 沙德铭. 2004. 西天山吐拉苏火山盆地金成矿系列成矿模式. 新疆地质, 22(2):170-177.
[15]  姜启明, 鲁挑建. 2011. 甘肃金山金矿床伴生元素特征及矿床剥蚀程度研究[J]. 黄金, 32(10):10-16.
[16]  姜晓玮, 王永江. 2002. 西天山阿希型金成矿系列及其成因[J]. 中国地质, 29(2):203-207.
[17]  李碧乐, 张 晗. 2010.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研究的某些进展[J]. 矿物学报, 30(1):90-97.
[18]  李成禄, 李胜荣, 罗军燕, 宋继叶, 张聚全. 2009. 山西繁峙兴寨金矿黄铁矿热电系数与导型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现代地质, 23(6):1056-1063.
[19]  李华芹, 谢才富, 常海亮. 1998. 新疆北部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年代学[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07-127.
[20]  李 明, 周圣华, 胡庆雯, 田培仁. 2007. 中亚成矿域斑岩铜(钼)矿带的认识与建立. 中国地质, 34(5):870-877.
[21]  更多...
[22]  刘红旭, 董文明, 刘章月, 陈晓林. 2009. 塔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砂岩型铀成矿作用关系——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J]. 世界核地质科学, 26(3):125-133.
[23]  刘文浩, 张 均, 李婉婷, 孙 腾, 江满容, 王 健, 吴建阳, 陈曹军. 2012. 宁芜、庐枞盆地玢岩铁矿成矿深度及成矿后抬升、剥蚀情况: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37(5):960-980.
[24]  柳振江, 王建平, 郑德文, 刘家军, 刘 俊, 付 超. 2010. 胶东西北部金矿剥蚀程度及找矿潜力和方向——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证据[J]. 岩石学报, 26(12):3596-3611.
[25]  毛景文, 李晓峰, 张作衡, 王义天, 李厚民, 胡华斌. 2003. 中国东部中生代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类型、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J]. 高校地质学报, 9(4):620-637.
[26]  漆树基. 1999. 伊宁吐拉苏火山盆地构造与金矿成矿关系[J]. 新疆地质, 17(2):121-128.
[27]  唐功建, 王 强, 赵振华. 2009. 西天山东塔尔别克金矿区安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J]. 岩石学报, 25(6):1341-1352.
[28]  田朋飞, 杨晓勇, 袁万明, 刘海涛, 薛 斌. 2012.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抛刀岭金矿裂变径迹研究及大地构造意义[J]. 地质学报, 86(3):400-409.
[29]  汪新伟, 汪新文, 马永生. 2007. 新疆博格达山晚中生代以来的差异剥露史[J]. 地质学报, 81(11):1507-1517.
[30]  王功文. 2006. 基于遥感与GIS的区域矿床保存条件研究(博士论文). 导师:陈建平.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94-172.
[31]  王洪黎, 李艳军, 徐遂勤, 蒋永建, 彭丽娜, 肖广玲, 周京仁. 2009.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若干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J]. 黄金, 30(7):9-13.
[32]  王建平, 翟裕生, 刘家军, 柳振江, 刘 俊. 2008. 矿床变化与保存研究的裂变径迹新途径[J]. 地球科学进展, 23(4):421-427.
[33]  王喜臣, 王训练, 王 琳, 刘金英, 夏 斌, 邓 军, 徐秀梅. 2007. 黑龙江多宝山超大型斑岩铜矿的成矿作用和后期改造[J]. 地质科学, 42(1):124-133.
[34]  王永江, 王润生, 姜晓玮. 2004. 西天山吐拉苏盆地与火山岩有关的金矿遥感找矿研究. 北京:地质出版社. 2-11.
[35]  魏佳林, 曹新志, 王庆峰, 韩建民. 2011. 新疆阿希金矿床黄铁矿标型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地质科技情报, 30(5):89-96.
[36]  吴兆宁, 黄建华, 玉素甫艾力, 木合塔尔扎日, 杨向荣, 迪力夏提, 韩文清. 2007. 新疆东天山土屋铜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古地理环境[J]. 干旱区地理, 30(2):189-195.
[37]  夏林圻, 张国伟, 夏祖春, 徐学义, 董云鹏, 李向民. 2002. 天山古生代洋盆开启、闭合时限的岩石学约束——来自震旦纪、石炭纪火山岩的证据[J]. 地质通报, 21(2):55-62.
[38]  新疆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 1992. 新疆伊宁县阿希金矿床北段勘探地质报告.新疆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 76-80.
[39]  杨富全, 毛景文, 夏浩东, 赵财胜, 李蒙文, 叶会寿. 2005. 新疆北部古生代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J]. 矿床地质, 24(3):242-262.
[40]  杨赞中, 石学法, 于洪军, 田贵山, 唐竹兴. 2007. 矿物热电性标型及其在大洋地质找矿中的应用[J]. 矿物岩石, 27(1):11-17.
[41]  杨志明, 侯增谦, 杨竹森, 曲焕春, 李振清, 刘云飞. 2012. 短波红外光谱技术在浅剥蚀扮演铜矿区勘查中的应用[J]. 矿床地质, 31(4):699-717.
[42]  杨祖龙, 张德全, 佘宏全, 丰成友. 2008. 青海省风火山地区砂岩铜矿成矿时代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J]. 中国地质, 35(2):293-297.
[43]  姚志刚, 周立发, 高 璞, 高 珊, 佘 刚. 2010. 北天山中、新生代隆升和剥蚀史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39(1):121-126.
[44]  于海峰, 王福君, 潘明臣, 梁有为, 郭洪方. 2011. 西天山造山带区域构造演化及其大陆动力学解析[J]. 西北地质, 44(2):25-40.
[45]  翟 伟, 贺小平. 2004. 新疆阿希陆相火山岩盆地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成矿特征[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3(增刊):95. 翟 伟, 孙晓明, 高 俊, 贺小平, 梁金龙, 苗来成, 吴有良. 2006. 新疆阿希金矿床赋矿围岩——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SHRIMP锆石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岩石学报, 22(5):1399-1404.
[46]  翟 伟, 孙晓明, 贺小平, 苏丽薇, 吴有良, 董艺辛. 2007. 新疆阿希低硫型金矿床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机制[J]. 地质学报, 81(5):659-669.
[47]  翟 伟, 孙晓明, 苏丽薇, 贺小平, 吴有良. 2010. 新疆阿希金矿:古生代的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J]. 地学前缘, 17(2):265-285.
[48]  翟裕生. 1997. 论矿床形成后的改变与保存[J]. 地学研究, (29/30):267-273.
[49]  翟裕生, 邓 军, 彭润民. 2000. 矿床变化与保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5(4):340-345.
[50]  翟裕生. 2002. 论矿床学的社会功能与思维方法[J]. 地学前缘, 9(3):5-9.
[51]  翟裕生, 王建平. 2011. 矿床学研究的历史观[J]. 地质学报, 85(5):603-611.
[52]  张作衡, 毛景文, 王志良, 左国朝, 陈伟十, 朱和平, 王龙生, 吕林素. 2007. 新疆西天山阿希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J]. 岩石学报, 23(10):2403-2414.
[53]  赵晓波, 薛春纪, 张招崇, 王洪刚, 李晓钟, 米登江. 2012. 西天山吐拉苏盆地安山岩中发现岩石包体及地质找矿意义[J]. 地质学报, 86(11):1781-1791.
[54]  周圣华, 胡庆雯, 田培仁. 2008. 论新疆伊犁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与斑岩型铜(钼金)矿的相伴随规律[J]. 矿产与地质, 22(5):400-404.
[55]  朱永峰, 张立飞, 古丽冰, 郭 璇, 周 晶. 2005. 西天山石炭纪火山岩SHRIMP年代学及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J]. 科学通报, 50(18):2004-2014.
[56]  朱永峰. 2009. 中亚成矿域地质矿产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J]. 岩石学报, 25(6):1297-1302.
[57]  Anthony B C, Mark P S, Robert L B, Jeffrey L M and Stuart F S. 2007. Epithermal Au-Ag and related deposits of Hauraki Goldfield, Coromandel Volcanic Zone, New Zealand[J]. Econ. Geol., 102: 785-816.
[58]  Carrillo R J, Morales S, Morata D, Boyce A J, Belmar M, Fallick A E and Fenoll P. 2008.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El Dorado epithermal gold deposit, El Sauce district, central-northern Chile[J].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92(3-4): 341-360.
[59]  Castor B S. 2003. The Tuscarora Au-Ag district: Eocene volcanic-hosted epithermal deposits in the carlin gold region, Nevada[J]. Econ. Geol., 98(2): 339-366.
[60]  Charchaflié D, Richard M T and James K M. 2007. Geologic framework of the Veladero high-sulfidation epithermal deposit area, Cordillera Frontal, Argentina[J]. Econ. Geol., 102: 171-192.
[61]  Corbett G. 2002. Epithermal gold for explorationists[J]. AIG Journal Applied Geoscientific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Australia, 4:1-26.
[62]  David A J, Albert H H, Robert J F, Jon E B and Eric C S. 2003. Geologic setting and genesis of the Mule Canyon low-sulfidation epithermal gold-silver deposit, North-Central Nevada[J]. Econ. Geol., 98: 425-463.
[63]  Stephen E K and Bruce H W. 2009. Resources of gold in Phanerozoic epithermal deposits[J]. Econ. Geol., 104: 623-633.
[64]  White N C and Hedenquist J W. 1990. Epithermal environment and styles of mineralization: Variations and their causes, and guidelines for exploration[J].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36:445-474.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