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新疆东准噶尔松喀尔苏铜金矿区斑岩型矿床成因研究
张栋 ,
范俊杰 ,
刘鹏 ,
潘爱军 ,
王治华 ,
张峰 ,
金宝义 ,
王斌 ,
朝银银 ,
赵军 ,
雷文大 ,
仁传涛
Keywords: 地质学 ,花岗斑岩 ,流体包裹体 ,H、O、S、Pb同位素 ,斑岩型矿床 ,松喀尔苏 ,东准噶尔
Abstract:
松喀尔苏铜金矿区位于卡拉麦里石炭纪陆相火山岩带。文章通过矿床地质、围岩蚀变、含矿斑岩、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研究,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研究表明,松喀尔苏矿床具斑岩型矿床的特征,铜金矿化体产于岩体接触带,围岩蚀变具有分带性,从岩体向围岩依次发育绢英岩化带、高岭石化带和青磐岩化带,绢英岩化带与成矿相关。含矿斑岩复式岩体系同期陆相火山活动产物,成矿作用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与复式岩体中晚期花岗斑岩有关。花岗斑岩具有富水、富挥发性组分和岩浆爆破作用的氧化性岩浆特点,具有后碰撞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亲缘性,其岩浆起源于后碰撞挤压-伸展转换期的壳-幔岩浆过渡带。幔源岩浆注入、软流圈地幔底侵作用和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是形成含矿斑岩岩浆的主导因素。流体包裹体包括液相包裹体、气相包裹体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激光拉曼探针分析表明,气相成分以CO2和CH4为主。成矿流体具有从高温、高盐度岩浆体系向低温、低盐度与大气降水混合的演化过程,流体沸腾或不混溶作用及温度、盐度降低是导致流体中成矿物质沉淀的主要因素。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在成矿晚期混有大气降水。硫同位素具幔源硫的特征。铅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作用起源于下地壳-上地幔过渡带的岩浆作用。综上所述,该矿床属于与陆相火山-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金矿床。
References
[1] 陈衍景. 1996. 准噶尔造山带碰撞体制的成矿作用及金等矿床分布规律[J]. 地质学报, 70(3): 253-261.
[2] 陈毓川, 李兆鼎, 母瑞身. 2001. 中国金矿床及其成矿规律[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02-181.
[3] 成守德, 祁世军, 黄 诚. 2006. 中亚斑岩铜矿成矿区带的划分及主要成矿特征[A]. 见: 陈毓川, 毛景文, 薛春纪, 主编. 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 北京: 地质出版社. 459-464.
[4] 董连慧, 徐兴旺, 屈 讯, 李光明. 2009. 初论环准噶尔斑岩铜矿带的地质构造背景与形成机制[J]. 岩石学报, 25(4): 713-737.
[5] 郭丽爽, 张 锐, 刘玉琳, 许发军, 苏 犁. 2009. 新疆东准噶尔铜华岭中酸性侵入体锆石U-Pb年代学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5): 819-824.
[6] 韩宝福, 季建清, 宋 彪, 陈立辉, 张 磊. 2006. 新疆准噶尔晚古生代陆壳垂向生长(Ⅰ)——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的时限[J]. 岩石学报, 22(5):1077-1086.
[7] 何国琦, 成守德, 徐 新, 李锦轶, 郝 杰. 2004. 中国新疆及邻区大地构造图(1:250 000 0)说明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1-65.
[8] 侯增谦, 潘小菲, 杨志明, 曲晓明. 2007. 初论大陆环境斑岩铜矿[J]. 现代地质, 21(2): 332-351.
[9] 胡霭琴, 王中刚, 涂光炽, 等. 1997. 新疆北部地壳演化及成岩成矿规律[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59-209.
[10] 李锦轶, 肖序常, 汤耀庆, 赵 民, 朱宝清, 冯益民. 1990. 新疆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晚古生代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J]. 地质论评, 36(4): 305-316.
[11] 李锦轶. 1995. 新疆东准噶尔蛇绿岩的基本特征和侵位历史[J]. 岩石学报, 11(增刊):73-84.
[12] 刘家远. 2001. 论新疆东准噶尔陆相火山成矿作用[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5(4): 434-438.
[13] 刘家远, 钱建平, 程志平, 单娜琳. 2002. 新疆东准噶尔陆相火山作用与金铜成矿[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218.
[14] 龙灵利, 王玉往, 王京彬, 王莉娟, 李秋利, 王书来, 蒲克信, 张会琼, 廖 震. 2010. 新疆希勒库都克铜钼矿矿区岩浆混合作用: 来自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J]. 岩石学报, 26(2): 449-456.
[15] 毛景文, 杨建民, 韩春明, 王志良. 2002. 东天山铜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系统和成矿地球动力学模型[J]. 地球科学, 27(4): 413-424.
[16] 毛景文, Franco PIRAJNO, 张作衡, 柴凤梅, 杨建民, 吴 华, 陈世平, 程松林, 张长青. 2006. 天山—阿尔泰东部地区海西晚期后碰撞铜镍硫化物矿床:主要特点及可能与地幔柱的关系[J]. 地质学报, 80(7):925-942.
[17] 毛景文, 张建东, 郭春丽. 2010. 斑岩铜矿-浅成低温热液银铅锌-远接触带热液金矿矿床模型:一个新的矿床模型——以德兴地区为例[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32(1): 1-14.
[18] 毛治国, 邹才能, 朱如凯, 郭宏莉, 王 君, 唐 勇, 祁利琪, 张志更. 2010. 准噶尔盆地石炭纪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意义[J]. 岩石学报, 26(1): 207-216.
[19] 彭晓明, 莫江平, 郦今敖, 席小平, 三金柱. 2004. 新疆哈尔里克双峰山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J]. 矿床地质, 23(1): 101-107.
[20] 秦克章. 1998. 额尔古纳南段中生代斑岩-次火山岩-浅成低温Cu, Mo, Pb, Zn, Ag成矿系统[J]. 矿床地质, 17(增刊): 201-206.
[21] 更多...
[22] 秦克章. 2000. 新疆北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作用[D].博士后报告. 导师:孙 枢.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55页. 屈 讯, 徐兴旺, 梁广林, 屈文俊, 杜世俊, 姜 能, 吴惠平, 张 永, 肖 鸿, 董连慧. 2009. 蒙西斑岩型铜钼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东准噶尔琼河坝岩浆岛弧构造属性的制约[J]. 岩石学报, 25(4): 765-776.
[23] 屈 讯, 徐兴旺, 董连慧, 梁广林, 邓 刚, 周 刚, 陈松林, 张连昌, 杜世俊, 张 永, 蔡新平. 2010. 新疆东准噶尔斑岩铜矿主要构造类型[J]. 新疆地质, 28(1): 32-37.
[24] 芮宗瑶, 张洪涛, 王龙生, 陈仁义, 金伯禄, 金逢洙, 万玉胜, 周永昶, 孟庆丽. 1995. 吉林延边地区斑岩型-浅成热液型金铜矿床[J]. 矿床地质, 14(2): 99-126.
[25] 芮宗瑶, 张立生, 王龙生, 王义天. 2003. 斑岩铜矿与陆相火山活动[J]. 地震地质, 25(增刊):78-87.
[26] 申 萍, 沈远超, 刘铁兵, 张 锐, 王京彬, 张云孝, 孟 磊, 王丽娟, 汪 疆. 2009. 新疆包古图斑岩型铜钼矿床容矿岩石及蚀变特征[J]. 岩石学报, 25(4):777-792.
[27] 申 萍, 董连慧, 冯 京, 王 核, 徐兴旺, 薛春纪, 屈 讯. 2010. 新疆斑岩型铜矿床分布、时代及成矿特点[J]. 新疆地质, 28(4): 358-364.
[28] 舒良树, 王玉净. 2003. 新疆卡拉麦里蛇绿岩带中硅质岩的放射虫化石[J]. 地质论评, 19(4): 408-412.
[29] 宋会侠, 刘玉琳, 屈文俊, 宋 彪, 张 锐, 成 勇. 2007. 新疆包古图斑岩铜矿床矿床地质特征[J]. 岩石学报, 23(8): 1981-1988.
[30] 谭佳奕, 吴润江, 张元元, 王淑芳, 郭召杰. 2009. 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特征和年代确定[J]. 岩石学报, 25(3): 539-546.
[31] 唐红峰, 苏玉平, 刘丛强, 侯广顺, 王彦斌. 2007. 新疆北部卡拉麦里斜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1(1): 110-117.
[32] 唐功建, 王 强, 赵振华, Wyman D A, 陈海红, 贾小辉, 姜子琦. 2009. 西准噶尔包古图成矿斑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岩石成因与构造、铜金成矿意义[J]. 地球科学, 34(1): 56-74.
[33] 王登红, 李华芹, 应立娟, 梅玉萍, 初振利. 2009. 新疆伊吾琼河坝地区铜、金矿成矿时代及其找矿前景[J]. 矿床地质, 28(1): 73-82.
[34] 王京彬, 徐 新. 2006. 新疆北部后碰撞构造演化与成矿[J]. 地质学报, 80(1): 23-31.
[35] 王莉娟, 王京彬, 王玉往, 朱和平, 曲丽丽. 2005. 新疆准噶尔地区富硫型与贫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成矿流体与碳、硫、铅同位素[J]. 岩石学报, 21(5): 1382-1388.
[36] 王莉娟, 王京彬, 王玉往, 龙灵利, 王苏来, 蒲克信. 2009. 准噶尔北部希勒库都克斑岩铜钼矿床地质与成矿流体[J]. 岩石学报, 25(4): 944-954.
[37] 吴淦国, 董连慧, 薛春纪, 冯 京, 谭捍东, 张招崇, 温长顺, 周 刚, 龚庆杰, 高景岗, 杜杨松, 何明跃, 刘俊来, 涂其军. 2008. 新疆北部主要斑岩铜矿带[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345.
[38] 吴小奇, 刘德良, 李振生. 2009. 卡拉麦里缝合带后碰撞期火山活动[J]. 地学前缘, 16(3): 220-230.
[39] 肖序常, 汤耀庆, 冯益民, 朱宝清, 李锦轶, 赵 民. 1992. 新疆北部及其邻区大地构造.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69.
[40] 新疆305项目. 1994. 卡拉麦里一带金矿成矿条件与靶区综合评价研究[R]. 内部资料.
[41] 新疆地勘局第一区调大队. 2000. 新疆奇台县双井子地区金自然重砂、化探异常检查及铜矿普查报告[R]. 内部资料.
[42] 薛春纪, 赵战锋, 吴淦国, 董连慧, 冯 京, 张招崇, 周 刚, 池国祥, 高景岗. 2010. 中亚构造域多期叠加斑岩铜矿化——以阿尔泰东南缘哈腊苏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和成岩成矿时代研究为例[J]. 地学前缘, 17(2): 53-82.
[43] 闫升好, 腾 荣, 张招崇, 陈柏林, 陈 文, 周 刚, 何立新. 2006. 新疆阿尔泰山南缘卡拉先格尔斑岩铜矿带成因再认识——来自哈腊苏铜矿硫-铅-氢-氧同位素和40Ar-39Ar年龄的约束[J]. 矿床地质, 25(3): 292-301.
[44] 杨富全, 吴 海, 张以熔. 1999. 新疆金山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J]. 贵金属地质, 8(2): 76-81.
[45] 杨富全, 毛景文, 夏浩东, 赵财胜, 李蒙文, 叶会寿. 2005. 新疆北部古生代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J]. 矿床地质, 24(3): 242-263.
[46] 杨富全, 闫升好, 刘国仁, 周 刚, 张志欣, 刘 锋, 耿新霞, 郭春丽. 2010a. 新疆准噶尔斑岩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J]. 矿床地质, 29(6): 956-971.
[47] 杨富全, 闫升好, 屈文俊, 周 刚, 刘 锋, 耿新霞, 刘国仁, 王 祥. 2010b. 新疆哈腊苏铜矿床Ⅰ号矿化带流体包裹体和碳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J]. 地学前缘, 17(2): 359-374.
[48] 杨志明, 侯增谦. 2009. 初论碰撞造山环境斑岩铜矿成矿模型[J]. 矿床地质, 28(5): 515-538.
[49] 张德全, 佘宏全, 李大新, 丰成友. 2003. 紫金山地区的斑岩-浅成热液成矿系统[J]. 地质学报, 77(2): 253-261.
[50] 张 栋, 路彦明, 潘爱军, 朝银银, 范俊杰, 张玉杰. 2011. 东准噶尔北缘两类钙碱性花岗岩特征及其构造-成矿意义[J]. 西北地质, 44(2): 51-71.
[51] 张 栋, 范俊杰, 刘 鹏, 潘爱军, 王治华, 张玉杰, 赵 军, 雷文大. 2013. 新疆东准噶尔松喀尔苏铜金矿区蚀变绢云母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矿物岩石, 33(4): 61-67.
[52] 张洪涛, 芮宗瑶. 1991. 论与斑岩矿床有关的矿化角砾岩成因类型及其地质意义[J]. 矿床地质, 10(3): 265-271.
[53] 张 旗, 钱 青, 王 焰. 1999. 造山带火成岩地球化学研究[J]. 地学前缘, 6(3): 113-120.
[54] 张志欣, 杨富全, 闫升好, 张 锐, 柴凤梅, 刘 锋, 耿新霞. 2010. 新疆包古图斑岩铜矿床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来自硫、氢和氧同位素证据[J]. 岩石学报, 26(3):707-716.
[55] 赵振华, 沈远超, 涂光炽, 等. 2001. 新疆金属矿产资源的基础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52-74.
[56] 赵振华. 2007. 关于岩石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使用的有关问题[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1(1): 92-103.
[57] 朱炳泉. 1997. 地球科学中同位素体系理论与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16-235.
[58] Altunkaynak S. 2007. Collision-driven slab breakoff magmatism in northwestern Anatolia, Turkey[J]. J. Geol., 115(1):63-82.
[59] Atherton M P and Ghani A A. 2002. Slab breakoff: A model for Caledonian, Late granite syn-collisional magmatism in the orthotectonic (metamorphic) zone of Scotland and Donegal, Ireland[J]. Lithos, 62(3-4): 65-85.
[60] Barnes H L and Czamanske G K. 1967. Solubilities and transport of ore minerals. In: Barnes H L, ed. Geochemistry of hydrothermal ore deposits[M]. New York. 334-371.
[61] Bodar R J. 1993. Revised equation and table for determining the freezing point depression of H2O-NaCl solutions[J]. Geochim. Cosmochim. Acta, 57(3): 683-684.
[62] Burnham C W. 1979. Magma and hydrothermal fluids[A]. In: Barnes H L, ed. Geochemistry of hydrothermal ore deposits (2nd)[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71-136.
[63] Chaussidon M and Lorand J P. 1990. Sulphur isotope composition of orogenic spinel lherzolite massifs from Ariege(North-eastern Pyreness, France): An ion microprobe study[J]. Geochim. Cosmochim. Acta, 54: 2835-2846.
[64] Mahéo G, Blichert-Toft J, Pin C, Guillot S and Pecher A. 2009. Partial melting of mantle and crustal sources beneath south Karakorum, Pakistan: Implications for the Miocene geo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India-Asia convergence zone[J]. J. Petrol., 50(3): 427-449.
[65] Massonne H J. 2005. Involvement of crustal material in delamination of the lithosphere after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J].Int. Geol. Rev., 47(8): 792-804.
[66] Qin K Z, Sun S, Li J L, Fang T H, Wang S L and Liu W. 2002. Paleozoic epithermal Au and porphyry Cu deposits in North Xinjiang, China: Epochs, features, tectonic linkage and exploration significance[J]. Resource Geology, 52(4): 291-300.
[67] Roedder E. 1992. Fluid inclusion ev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