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学杂志 2015
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昼间行为的红外相机监测DOI: DOI: 10.13859/j.cjz.201505004 Keywords: 黄腹角雉 昼间行为 时间分配 红外相机 江西武夷山 Abstract: 鸟类的行为是遗传而来,或是学习获得,多表现出对环境条件的适应。为了解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野生种群昼间行为和时间分配,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根据海拔高度、植被类型和人为活动干扰等因子,在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海拔444 ~ 2 133 m区间,选择了41个代表性的机位进行红外相机监测,每个机位监测时间不少于250 d。其中23个机位获得了视频资料,共记录到314只次(♂ 229只次,♀ 85只次)野生黄腹角雉的有效视频4 447 s。其昼间活动时间约11 ~ 13 h。地面行为可以分为6种,摄食、位移和休息3个刚性行为时间占总时长的97.08%,不同季节间摄食行为的平均耗费时间呈差异显著性(P < 0.05),位移和休息行为的平均时间差异不显著(P > 0.05)。不同性别间的摄食行为和整理行为的平均时间呈差异显著性(P < 0.05)。繁殖期笼养黄腹角雉主要行为与野生种群相同,但野生种群的摄食行为 > 位移行为 > 休息行为,而笼养种群则是休息行为 > 位移行为 > 摄食行为,估计与笼养种群省去了搜寻食物时间和环境异质性小、不用担心被天敌捕食等因素有关。研究结果提示:黄腹角雉的昼间行为存在性别差异,但机制尚不清楚;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栖息地保存较好、人为干扰小,栖息地内的食物在不同季节均能够满足黄腹角雉的生存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