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学杂志 2015
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胡兀鹫繁殖成功率和种群现状的影响DOI: DOI: 10.13859/j.cjz.201505001 Keywords: 胡兀鹫 繁殖 种群现状 种群结构变化 致危因素 青藏高原 Abstract: 摘要:2010至2013年,对青藏高原4个省区(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中的7个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 barbatus)繁殖地进行了调查,结合1991至1992年的调查资料,获得的调查结果为:产卵期12月上旬至翌年1月末(12月7日至1月28日,n = 4),孵化期为55 ~ 61 d(n = 3),窝卵数平均为1.9枚(n = 14),测量3枚卵的平均长和宽分别为84.4 mm(83.1 ~ 88.3 mm)和68.03 mm(67.0 ~ 70.0 mm)。繁殖成功率为81.82%(2010 ~ 2012年,n = 22)。巢址分布海拔为2 600 ~ 4 575 m。在具有代表性的繁殖地内,繁殖对之间距离平均为35.84 km(25.10 ~ 47.3 km),领域平均面积为321.13 km2(157.56 ~ 559.32 km2)。20年来(1990年以来)的种群结构变动为:胡兀鹫幼体数量比例从30.17%降低到16.67%,成鸟比例从61.21%提高到70.83%。采取与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数量进行对比的方式,估算青藏高原250万km2面积的胡兀鹫种群数量少于1 410个繁殖对。威胁胡兀鹫生存的因素可分为4大类:(1)非法猎捕,包括非法获取胡兀鹫观赏标本和传统医药,方式为枪击、毒饵、网套等;(2)间接伤害,主要为鼠药中毒,其次是因人类在被食肉兽咬死的家畜体中施放毒药或在家畜尸体边布放的兽铗而造成伤害;(3)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伤害,如输电线路和风电场导致胡兀鹫触电和碰撞,道路建设直接对其巢址生境的破坏和人为干扰增加等;(4)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对体弱家畜的快速加工和对家畜胴体的彻底利用导致胡兀鹫的食物来源减少,家畜疫病防治导致胡兀鹫蒙受残留药物的影响,在寒冷季节柔软巢材(如羊毛)的缺乏降低了胡兀鹫对卵和幼雏的保暖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