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0
特发性左后分支室性心动过速2种消融方法的对比分析, PP. 708-711 Keywords: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电生理学,导管消融,射频电流,左后分支 Abstract: 目的探讨对特发性左后分支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时,同时标测到舒张期电位(diastolicpotential,DP)和最早收缩期前P电位(Purkinjepotential,PP)作为靶点的消融方法,是否优于以最早PP为消融靶点的方法。方法对18例左后分支室速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根据消融靶点不同分为2组:DP组(同时标测到DP和PP)和PP组(仅标测到最早PP)。以室速不再被诱发作为消融成功终点。比较2种方法的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消融次数、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18例患者中1例不能诱发室速,未行射频消融。17例诱发出临床室速,表现为右束支阻滞形,电轴左偏,其中DP组7例,PP组10例。所有患者均达消融成功终点。DP和PP距体表QRS波的间期分别为(60.17±8.16)ms和(30.64±7.19)ms。2组患者的年龄、室速的周长、手术时间和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PP组相比,DP组X线曝光时间较长[(18.33±1.51)minvs(15.37±2.77)min,P=0.03],消融次数较少[(4.55±2.07)次vs(7.50±1.64)次,P=0.04]。2组患者消融术后均无左后分支阻滞发生,也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14.29±10.05)个月,DP组和PP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室速复发。结论2种消融方法均能安全有效地治疗左后分支室速,与标测到最早PP电位为消融靶点的方法相比,同时标测到DP和PP作为靶点的消融方法消融次数较少,但X线曝光时间较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