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大鼠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中肾小球“小管化”现象的观察

, PP. 1858-1861

Keywords: 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肾小囊壁层上皮细胞,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小管化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目的观察大鼠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puromycinaminonucleosidenephrosis,PAN)模型中肾小球“小管化”的现象。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溶媒对照组(一次性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及注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uromycinaminonucleoside,PA)后2、5、10、15、20d组(均一次性腹腔注射溶于生理盐水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15mg/100g),每组5只。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15mg/100g的方法制作PAN模型。用HE染色、免疫荧光检测和透射电镜观察的方法确定各组大鼠肾小囊壁层上皮细胞的类型,测定各组24h尿蛋白定量。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各组该现象的发生率和严重度差异。结果大鼠PAN模型肾小囊壁层的立方状上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学表型均与近端小管上皮细胞表型一致,即肾小球发生了“小管化”。模型初期,肾小球“小管化”的发生率和严重度随模型进展逐渐加重,10、15d组较正常组均明显升高(P<0.05),20d组虽然“小管化”仍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但已出现下降的趋势。肾小球“小管化”的发生率(r=0.55,P<0.05)和严重度(r=0.56,P<0.05)与24h尿蛋白定量正相关。结论大鼠PAN模型发生了肾小球“小管化”,并且在模型中呈现动态变化。这一现象有可能为研究足细胞和肾小囊壁层上皮细胞损伤的机制提供新思路。

References

[1]  李瑭, 陈燕铭. 大鼠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肾病中肾小球“小管化”现象的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36(17):1858-1861.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