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学研究 1994
白颌大角蟾三个种群分化的研究, PP. 124-130 Keywords: Origin,Diversity,of,population,Megophrys,lateralis,Incipient,species,Reproduction,isolation Abstract: 白颌大角蟾(Megophryslateralis)分布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现选择分布在中国云南境内的白大角蟾的3个彼此隔离种群,选用他们稳定而可靠的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以检查3个种群的相似和趋异程度,借以评估是否达到亚种或种级水平。结果表明:3个种群分化尚未达到种级水平。估计这3个种群实现隔离和性状趋异的时间可能在横断山抬升的中期以后,即第四纪的上新世末至更新世初,山脉抬升至某一高度后,环境分异渐趋显著,种群适应环境变化,性状从微小变彝的累积,分化才趋于明显。研究中发现,这些种群性状变异仍然是小的和连续的,甚至是不稳定的,没有出现间断性的鉴别性状,故尚未达到种级水平。3个种群中,以云南西北贡山县独龙江河谷的种群分异更明显,即使如此,如要作为一个亚种对待,亦感性状分异之不足。相似率表示出,腾冲、景东2种群相似程度最大,可相聚一起,只能做白颌大角蟾的不同地理隔离种群。费梁等(1990,1992)将景东种群描述为“腺交蟾MEGOPHRYSGLANDULOSA".作者所运用前耳骨(prootica)入眶\额顶骨(fronto-parietal)与鳞骨(squamosal)分开或彼此相接两种状态作为种的主要划分依据.事实上,白颌大角蟾的3个种群的任何一个都存在这两种状态,可见是不稳定的;加之,把体侧疣粒和颞后端膨大状态,趾侧缘膜宽或窄等皮肤附属性状也当作鉴别性状运用,那么在运用之前,如果缺少恰如其分的定量处理,不用相对值的平均值比较其大小,仅用肉眼来判定,其结果,难以避免因先入为主而导致误定,故角腺蟾不能作为一个有效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