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学研究 1982
狗和猴离体血液丙线照射后淋巴细胞酸性磷酸酯酶活力改变与辐射剂量的关系, PP. 311-316 Abstract: 本文用细胞化学的方法证实了在不加培养基的狗和猴离体血液中,淋巴细胞形态及Acp活力在24小时内仍能保持正常。在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得出了离体血液丙线200、300、400及600拉德照射后,淋巴细胞Acp活力“4”分型改变与辐射剂量相关的方程。文中还就离体血液丙线照射后Acp活力测定应用于生物剂量估算、某些抗放药物效价的验证以及照射后淋巴细胞Acp活力改变的机理作了初步讨论。作者曾在丙线外照射中小剂量诊断指标的研究过程中,观察到家兔的外周血液淋巴细胞酸性磷酸酯酶(Acp)活力与受照剂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顾远锡,1980)。以后又发现具有抗放作用的胰岛素对丙线照射狗的外周血液淋巴细胞Acp活力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顾远锡,1980)。这些结果提示,外周血液淋巴细胞Acp活力的测定有可能作为受照剂量的估算方法,并可用来判断某些抗放药物的效价。后经动物实验证实了上述设想(顾远锡,1981)。剂量估算方法和药物效价判断的应用,其主要对象是人,但是在人身上是无法进行整体照射情况下淋巴细胞Acp活力的剂量—效应关系的研究。进一步设想如果动物及人的离体血液经照射后,其淋巴细胞Acp活力与照射剂量之间仍存在线性关系,而且在给抗放药后取血照射仍能看出药物的保获作用,则这一生物指标不仅有可能用于整体动物实验而且可直接应用于人。本文的目的及内容主要观察狗和猴离体血液经丙线照射后淋巴细胞酸性磷酸酯酶活力改变与辐射剂量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