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大豆科学  2007 

大豆品种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分析

DOI: 10.3969/j.issn.1000-9841.2007.03.014, PP. 355-358

Keywords: 大豆,主成份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采用主成份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l8个大豆品种的农艺及品质性状。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可通过主成份分析归纳成单株个体因子、品质因子、株形因子、致虫害因子及营养因子5个主成份;聚类分析,当阈值为52.7时,可划分为5个性状不同的类群,每一类的单位面积产量的差异极显著,高产品种一般具有较多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株高和主茎节数的数值相对较低;逐步回归分析,节数(x2)、分枝数(x3)、结荚高度(x4)、单株粒数(x6)、百粒重(x8)、脂肪(x9)与单株粒重(y)有显著的线性效应。

References

[1]  [1]胡立成,姚远,李秀兰,等.黑龙江省大豆品种聚类分析初探[J].大豆科学,1991,10(1):10-16.
[2]  [2]周述明,谢林,林文君.四川大豆地方品种资源初步研究.遗传距离测定及聚类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4,12(1):37-41.
[3]  [3]毛盛贤,刘来福,黄远樟,等.冬小麦数量性状遗传差异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J].遗传,1979,1(5):26-30.
[4]  [4]王金陵.大豆分类问题[J].植物分类学报,1976(14):22-30.
[5]  孙志强译.西班牙西部大豆栽培品种相关的多元分析[J].国外农学――大豆,1986(3):19-24.
[6]  英惠栋,顾世梁.江浙沪大麦品种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1987,21(4):26-32.
[7]  [7]祁建民,卢浩然,郑云雨.黄麻品种数量性状主成份及聚类分析[J].福建农学院学报,1989,18(2):168-173.
[8]  [8]何国浩,马育华.江滩下游地区大豆地方品种的聚类分析[J].大豆科学,1983(3):253-264.
[9]  [9]徐克学.生物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2-102.
[10]  [10]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国大豆品种志[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