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来源亚有限型大豆品种适应性的比较研究
DOI: 10.11861/j.issn.1000-9841.2007.03.0332 , PP. 332-337
Keywords: 大豆 ,亚有限型 ,适应性
Abstract:
采用地理纬度相似地区选育的、具有代表性的中、美大豆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施肥水平和种植地区条件下对大豆品种的适应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选育的品种综合表现较好,都有较高的产量表现,对种植密度有较好的适应性;而辽宁省选育的品种大多产量较低,受种植密度影响较大,种植密度适应性较差。在磷酸二铵做种肥的条件下,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选育的品种表现较好,对肥料的利用率较高;辽宁省选育的品种中,辽豆12号对施肥的反应较好,其它品种相对产量较低,肥力适应范围狭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选育的品种在不同地区种植平均产量均显著高于辽宁省选育的品种,两国品种对地区的适应性表现趋势一致,都是鞍山>沈阳>大连。
References
[1] [1]常汝镇.第六届世界大豆研究会简况及主产国家大豆生产状况[J],大豆通报.2000,3:26-27.
[2] [2]刘忠堂,薛庆喜.美国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大豆通报,2000,(1):26-27.
[3] [3]孙卓韬,董钻.大豆株型、群体结构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大豆科学,1986,5(2):3-14.
[4] [4]王丕武,孙玉书,杨伟光,等.大豆株型与种植密度关系的探讨[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4,16(A12):14~18.
[5] [5]林蔚刚,许忠仁,胡立成,等.不同株型大豆品种叶荚粒垂直分布规律的初步分析[J].大豆科学,1995,14(1):53~57.
[6] [6]程万银,赵力非,程茜,等.大豆不同密度栽培的小气候效应与产量的关系[J].中国农业气象,1997,18(3):38.
[7] [7]叶成坤,刘贵兰,杨铁城,等.不同大豆品种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分析[J].农业与技术,1998,18(2):26~27.
[8] [8]Neison W L.Detering soybean fertility needs[C].In:Pascale A J,ed.Proceedings of world soybean research conference (4).Buenos Aires:Esta publication contiene lostrabjos,1989,615-620.
[9] [9]傅庆林,孟赐福.磷肥配施石灰石粉对红壤上大豆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大豆科学,1992,11(2):146~151.
[10] [10]丁洪,李生秀.磷对大豆不同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8,20(2):66-70.
[11] [11]张澍泽,张士昌.磷肥在辽宁北部棕壤上对大豆的增产效果[J].土壤通报,1982,(3):36~39.
[12] [12]王彦丰,王琳,付龙令.磷酸二铵施用部位对大豆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1991,10(1):73-76.
[13] [13]赵九洲,陈淑芬,陈洁敏.大豆品种的生态适应性与稳定性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95,8(2):33~39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