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大豆科学  2007 

中国不同地区大豆育成品系的特点分析及品种选育方向的探讨

DOI: 10.3969/j.issn.1000-9841.2007.03.001

Keywords: 大豆,区域试验,育成品系,品种选育方向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应用2004年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数据,对全国166个参试品系的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产量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对同一生态区的品系进行主成份分析,对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与纬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系可分为6个特性不同的组群,组群间各性状的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生态区之间育种目标的差异;不同生态区主成份个数和主成份因子不同;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与纬度均存在一元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991和0.2868,回归模型分别为Y=46.4183-0.1357?1和Y=18.1613+0.05014?2。研究结果以期为我国不同生态区大豆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及为国家区试点分布的调整提供参考。

References

[1]  [1]张玉革,胡绪彬?基于主成份和聚类分析的大豆品种生物学性状的比较研究[J].大豆科学,2004,23(3):178-183.
[2]  [2]杨守臻,李初英,陈怀珠,等.广西春大豆地方品种农艺性状鉴定及聚类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2005,36(1):71-74.
[3]  [3]周述明,谢林,林文君.四川大豆地方品种资源初步研究Ⅲ遗传距离测定及聚类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4,12(1):37-41.
[4]  [4]李向华,常汝镇中国春大豆品种聚类分析及主成份分析[J].作物学报,1998,24(3):325-335.
[5]  [5]胡立成,姚远,李秀兰,等.黑龙江省大豆品种聚类分析初探[J].大豆科学,1991,10(1):10-16.
[6]  [6]何国浩.江淮下游地区大豆地方品种资源的若干性状分析[J].大豆科学,1983,2(4):283-285.
[7]  [7]范濂,徐国平.提型杂种小麦几个农艺性状的因子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78,21(1):1-7.
[8]  [8]陈荣江,王莹.大豆农艺性状的因子分析及品种的聚类分析[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8,26(2):20-24.
[9]  [9]Walton,P.D.Factor analysis of yield in spring wheatCrop Science,1972,12:731-733.
[10]  [10]段会军,张彩英,王省芬,等.河北省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聚类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26(2):5-9.
[11]  [11]陈霞.不同生态区域环境对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1,20(4):280-284.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