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兴起中的技术人类学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5.05.003, PP. 455-460

Keywords: 技术,技术人类学,社会技术系统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技术人类学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种,微观技术人类学以物质文化研究为基础,宏观技术人类学则关注技术与社会的交互作用。技术人类学兴起的标志是莱蒙里尔和普法芬伯格对这两种理解进行总结,提出以社会技术系统为核心的技术人类学。传统人类学危机、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技术哲学经验转向和技术人类学的参与者视角是技术人类学得以兴起的四大原因。当前的技术人类学研究存在着学科建制不健全、研究范式不完善和个案研究不足三大问题。

References

[1]  阿诺德·盖伦. 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M]. 何兆武,何冰,译.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8.
[2]  王楠. 德国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访李文潮教授[J]. 哲学动态, 2003(10):17-24.
[3]  让-伊夫·戈菲. 技术哲学[M]. 董茂永,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4]  爱德华·泰勒. 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M]. 连树声,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  陈虹,沈辰. 石器研究中“操作链”的概念、内涵及应用[J]. 人类学学报, 2009,28(2):201-214.
[6]  布鲁诺·拉图尔,史蒂夫·伍尔加. 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M]. 张伯霖,刁小英,译.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4.
[7]  姚大志. 技术系统的进化评吉尔《技术史》的基本概念及方法论[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09,29(3):297-306.
[8]  Lemonnier P. The Study of Material Culture Today: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Technical Systems[J].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 1986,5:147-186.
[9]  Lemonnier P. Elements for an Anthropology of Technology[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2.
[10]  Pfaffenberger B. Fetishised Objects and Humanised Nature: Towards an Anthropology of Technology[J]. Man, New Series, 1988,23(2):236-252.
[11]  Schiffer M B.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echnology[M].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2001.
[12]  Jensen T E. Techno-anthropology—A New Mov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J]. STS Encounters, 2013,5(1):1-21.
[13]  李建会,苏湛. 哈拉维及其“赛博格”神话[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21(3):18-22.
[14]  丁长青. 技术人类学抉要[J].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5,17(3):70-75.
[15]  田松. 科学人类学:一个正在发展的学术领域[J]. 云南社会科学, 2006(3):78-82.
[16]  刘兵. 人类学对技术的研究与技术概念的拓展[J]. 河北学刊, 2004,24(3):20-23.
[17]  秦红增. 人类学视野中的技术观[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10(2):67-72.
[18]  张柏春,李成智. 技术的人类学、民俗学与工业考古学研究[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19]  梅其君. 技术人类学:一个成长中的新学科[J]. 青海民族研究, 2009,20(4):10-13.
[20]  陈凡,李勇. 面向实践的技术知识人类学视野的技术观[J]. 哲学研究, 2012(11):95-101.
[21]  杨立雄. 从实验室到虚拟社区:科技人类学的新发展[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17(11):56-59.
[22]  杨立雄. 赛博人类学:关于学科的争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19(4):68-7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