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迈向回应型法:转型社会与中国观点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5.02.014, PP. 193-197

Keywords: 转型社会,压制型法,自治型法,回应型法,法治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如何建立能包容更多社会需求和因素的法律范式,是法律体系乃至转型社会不断追问的话题。作为能动司法的学术回应,回应型法是开放、参与、更具张力、更能反映社会变革所需的法律范式,是法之“应然”与“实然”结合的产物,并促使新型的普遍服从的文明秩序的建立,契合了中国法律范式的发展要求。只是,中国仍处于从压制型法向自治型法过渡的阶段。尽管存在人为导入回应型法因素和直接从压制型法过渡到回应型法的契机,但这却不利于整体法律建构。因此,中国欲迈向回应型法,需要切实的法治秩序建构。

References

[1]  诺内特,塞尔兹尼克. 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M]. 张志铭,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2]  于浩. 法律文化与法治秩序:碰撞、融合与重构[J]. 中州学刊, 2014(5):6667.
[3]  Selznick P.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Philippe Nonet and Howard Vollmer, Law, Society, and Industrial Justice[M].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69:48.
[4]  季卫东. 司法与政治改革互为依存[J]. 政府法制, 2010(8):11.
[5]  于浩. 共和国法治建构中的国家主义立场[J].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4(5):183.
[6]  张志铭,于浩. 共和国法治认识的逻辑展开[J]. 法学研究, 2013(3):310.(责任编辑:王薇)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