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两汉时期长安与洛阳都城水旱灾害对比研究

, PP. 66-71

Keywords: 两汉时期,长安,洛阳,水旱灾害,都城建设,生态环境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通过对两汉时期长安与洛阳都城水旱灾害发生频率的统计,发现从西汉初年(公元前202年)至东汉末年(公元220年)的400多年里,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1)不论是长安还是洛阳地区,作为都城时期,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都远远高于其非都城时期;(2)对于长安或洛阳同一地区来说,水旱灾害的发生具有同步性,即同一个地区,水灾多的时期旱灾也多.根据分析,导致以上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都城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土地的需求量增大,城市建设向着靠近河流低地及易涝、易淹没地区扩展,遇到河流涨水就会成灾.另外,由于都城建设及人口增加,在都城及其周围,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消耗大幅度的增长,对城市周边生态环境的干扰破坏也大大加重,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也是导致长安与洛阳地区在作为都城的时期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因素.

References

[1]  刘德岑.古都篇[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C].M.102-105.
[2]  孟凡人.汉长安城形制布局中的几个问题[C].M汉唐与边疆考古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48-64.
[3]  王军,李捍元.面对古都与自然的失衡――论生态环境与长安、洛阳的衰落[J].城市规划汇刊,2002,3:66-68.
[4]  王军.中国古都建设与自然的变迁――长安、洛阳的兴衰[J].新建筑,2002,(6):76-77.
[5]  勾利军.唐代长安、洛阳作为都城和陪都的气候原因[J].史学月刊,2002,(2):39-43.
[6]  陕西省气象局气象台.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M].西安:陕西省气象局,1976:1-263
[7]  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省志#区域建置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19-20
[8]  王元林.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293-294
[9]  竺可桢.中国近5000年气候变迁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B辑),1973,16(2):226-256
[10]  方修琦,郑景云.中国过去3ka冷暖千年周期变化的自然证据及其集成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02,1:97-104.
[11]  朱士光.王元林.呼林贵.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1998,(1):1-11.
[12]  李遇春,陈良伟.七大古都史话[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13]  陈桥驿.中国七大古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14]  甘枝茂,桑广书,甘锐,等.晚全新世渭河西安段河道变迁与土壤侵蚀[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2):129-132.
[15]  殷淑燕,黄春长.论关中盆地古代城市选址与渭河水文和河道变迁的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1):58-65.
[16]  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洛阳市志.第14卷,文物志[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32-34.
[17]  高俊峰,李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对洪涝影响的评价[J].自然灾害学报,2001,10(4):30-35.
[18]  施雅风,苏布达,姜彤.长江中游西部地区洪水灾害的历史演变――人文因素与当前趋势[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4):1-19.
[19]  许炯心.黄河下游历史泥沙灾害的宏观特征及其与流域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关系(?)$$历史气候及植被因素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2001,10(2):7-11.
[20]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卷99.
[21]  薛平拴.陕西历史人口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3-177.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