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淮河流域一次致洪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 PP. 62-72
Keywords: 淮河流域,致洪暴雨,中尺度雨团,中尺度分析
Abstract:
利用淮河流域内稠密的区域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资料、风云二号卫星双星观测资料及LAPS中尺度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8日淮河流域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这次降雨过程集中在淮河干流,呈现出强降水区稳定少动,高雨强出现频度大的特点,时空分布有利于形成大洪水,是一次典型的致洪大暴雨过程.(2)暴雨区与中低层的中尺度辐合扰动的形成、发展与移动密切相关,同时伴随着中尺度云团、雨团的强烈发展.中尺度雨带具有准静止性,且强度很强,这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3)强降雨主要是在α尺度云带上不断生消发展的β中尺度云团,甚至更小的γ中尺度云团的生消合并造成的.它们大多生消于32~34°N、114~118°E范围内,β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生消、演变和移动与中β尺度雨团的强度和位置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发生在中尺度对流云团合并发展和增强阶段.(4)暴雨区具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高湿、正涡度和强烈上升运动的特征,它们加强中低层的动力抬升,促使斜压不稳定能量释放,引起垂直涡度的发展,产生很强的降水.强降雨发生时,对流层中层的比湿快速加大,而云中液态水则表现为骤然减小.
References
[1] | Fujiyoshi Y,Ding Y H.Final report of GAME/HUBEX[M].2006,GAME/HU BEX Project Office
|
[2] | 付丹红,郭学良.积云并合在强对流系统形成中的作用[J].大气科学,2007,31(4):635-644.
|
[3] | 叶笃正,李麦村.大气运动的适应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
[4] | 曾庆存.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学物理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
[5] | 倪允琪,周秀骥.“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J].地球科学进展,2006,21(9):881-894.
|
[6] | 方宗义,项续康,方翔,等.2003年7月3日梅雨锋切变上的B-中尺度暴雨云团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5,16(5):569-575.
|
[7] | 赵玉春,王仁乔,郑启松,等.长江中游一次暴雨中尺度天气系统的观测分析[J].气象,2006,29(11):14-19.
|
[8] | 王建捷,李泽椿.1998 年一次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模拟与诊断分析[J].气象学报,2002,60(2):146-151.
|
[9] | 郑秀云,王建捷,何金海,等.2003年7月淮河流域暴雨中B尺度特征的观测分析.气象,2006,32(1):36-43.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