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退化红壤地土壤侵蚀与坡度坡向的关系――基于GIS的研究

, PP. 32-39

Keywords: 土壤侵蚀,坡度,坡向,GIS,朱溪河小流域,自然灾害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土壤侵蚀是造成自然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退化红壤地的朱溪河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退化红壤地不同坡度和坡向上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土壤侵蚀面积,还是土壤侵蚀率和土壤侵蚀指数方面来看,土壤侵蚀主要都集中于坡度5~25°的坡地上,而在此之外的区域分布较小;阳坡和半阳坡的土壤侵蚀严重,阴坡和半阴坡的土壤侵蚀相对较轻。坡度是引起退化红壤地土壤侵蚀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类活动对坡面上土壤、植被以及坡面生态系统的破坏,也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坡向主要是通过对辐射量和土壤水分的再分配而影响土壤侵蚀的,也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References

[1]  左伟,王桥,王文杰,等.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67-70.
[2]  杨艳生,郑振源.中国土壤侵蚀及生产力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
[3]  胡世雄,靳长兴.坡面土壤侵蚀临界坡度问题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地理学报,1999,54(4):347-356.
[4]  赵消光,康绍忠.再论土壤侵蚀的坡度界限[J].水土保持研究,1999,6(2):42-46.
[5]  阮伏水.福建花岗岩地区坡度和坡长对土壤侵蚀的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5,11(1):100-106.
[6]  陈明华,黄炎和.坡度和坡长对土壤侵蚀的应先[J].水土保持学报,1995,9(1):31-36.
[7]  吴普特,周佩华.地表坡度与薄层水流侵蚀关系的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3,13(3):1-5.
[8]  曹文洪.土壤侵蚀的坡度界限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3,13(4):1-5.
[9]  黎景良,后斌,危双峰,等.基于DEM的广东省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测绘通报,2007,6:53-57.
[10]  孙丽,陈焕伟,潘家文.运用DEM剖析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及时空变化[J].山地学报,2004,22(6):762-766.
[11]  Hudson N.Soil Conservation(2nd edition)[M].London:B T Batsford Lmiited,1981.
[12]  姚华荣,杨志峰,崔保山.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土壤侵蚀及其环境背景[J].水土保持通报,2005,25(4):5-10.
[13]  韩富伟,张柏,宋开山.长春市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分级及侵蚀背景的空间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7,21(1):39-42.
[14]  范丽丽,沈珍瑶,瑞民.基于GIS的大宁河流域土壤侵蚀评价及其空间特征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5):563-66.
[15]  Wu J,Nellis M D,Ransom M D,et al.Evaluating soil properties of CRP land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 in Finney County,Kansas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97,52(5):352-358.
[16]  汤国安,刘学军,等.数字高程模型及地学分析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8.
[17]  王宏斌,刘斌,等.黄土高原沟壑区典型小流域高精度DEM制作及其应用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4,24(3):34-36.
[18]  李怀甫.小流域治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56.
[19]  张忠启,文安邦.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以重庆市忠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1):295-300.
[20]  杨存建,刘纪远,张增祥,等.GIS支持下不同坡度的土壤侵蚀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2,12(6):46-49.
[21]  靳长兴.论坡面侵蚀的临界坡度[J].地理学报,1995,50(3):234-239.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