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巨桉人工林草本层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分析
, PP. 16-21
Keywords: 巨桉人工林,草本层,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
Abstract:
根据野外6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应用Levins、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Levins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巨桉人工林草本层13个主要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特征。结果表明,里白和芒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主要是由于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生态位宽度较大(或较小)的种群,它们所构成的种对间生态位重叠既有较大的,也有较小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程度无相关性。总体上看,巨桉人工林草本层物种间生态位重叠相对较低。从生态响应速率来看,里白发展性最强,可能形成少数种独占巨桉人工林草本层的格局。
References
[1] | Leibold M A. The niche concept revisited mechanistic model and community context[J]. Ecology, 1995, 76(5): 1371-1382.
|
[2] | 康冰, 刘世荣, 史作民, 等. 南亚热带人工马尾松林下植物组成特征及主要木本种群生态位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9): 1786-1790.
|
[3] | 王正文, 王德利. 大兴安岭森林草原过渡带白桦及主要草本植物生态位关系的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5): 677-681.
|
[4] | 杨利民, 周广胜, 王国宏. 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研究II 物种实现生态位[J].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5): 634-638.
|
[5] | 王鹤龄, 牛俊义, 郑华平, 等. 玛曲高寒沙化草地生态位特征及其施肥改良研究[J]. 草业学报, 2008, 17(6): 18-24.
|
[6] | 李斌, 李素清, 张金屯. 云顶山亚高山草甸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J]. 草业学报, 2010, 19(1): 6-13.
|
[7] | 李明, 蒋德明, 押田敏雄, 等. 科尔沁沙地人工固沙群落草本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J]. 草业科学, 2009, 26(8): 10-16.
|
[8] | 李军玲, 张金屯, 郭逍宇. 关帝山亚高山灌丛草甸群落优势种群的生态位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03, 23(12): 2081-2088.
|
[9] | 张忠华, 梁士楚, 胡刚. 桂林岩溶石山阴香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1): 63-68.
|
[10] | 钟宇, 张健, 杨万勤, 等.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生长的巨桉对紫花苜蓿的化感作用[J]. 草业学报, 2009, 18(4): 81-86.
|
[11] | 罗建中, 谢耀坚, 曹加光, 等. 2年生桉树杂交种生长与抗风的遗传变异研究[J]. 草业学报, 2009, 18(6): 91-97.
|
[12] | 张健, 杨万勤. 短轮伐期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M]. 成都: 四川科技出版社, 2008.
|
[13] | 温远光, 刘世荣, 陈放, 等. 桉树工业人工林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动态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 27(4): 17-23.
|
[14] | 张樟德. 桉树人工林的发展与可持续经营[J]. 林业科学, 2008, 44(7): 97-102.
|
[15] | 陈旭. 长白山哈泥泥炭地七种苔藓植物种间联结和生态位研究[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
[16] | 胡相明, 程积民, 万惠娥, 等. 黄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植物种群生态位研究[J]. 草业学报, 2006, 15(1): 29-35.
|
[17] | Walker B. Conserving biological diversity through ecosystem resilience[J]. Conservation Biology, 1995, 9: 747-752.
|
[18] | 陈艳瑞, 尹林克. 人工防风固沙林演替中群落组成和优势种群生态位变化特征[J].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5): 1126-1133.
|
[19] | 杨君珑, 王辉, 孙栋元, 等. 子午岭油松林主要种群更新生态位研究[J]. 林业资源管理, 2006, 12: 51-56.
|
[20] | 张佳蕊, 陈燕, 雷霆, 等. 北京汉石桥湿地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关系研究[J]. 湿地科学, 2007, 5(2): 147-152.
|
[21] | 谢春平, 伊贤, 王贤荣. 野生早樱群落乔木层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8, 34(5): 578-585.
|
[22] | 张金屯. 数量生态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
[23] | Levins R. Evolution in Changing Environments: Som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8.
|
[24] | 王翠红, 张金屯. 汾河水库及河道中优势硅藻生态位的研究[J]. 生态学杂志, 2004, 23(3): 58-62.
|
[25] | 程占红, 牛莉芹. 五台山南台山地草甸种群对旅游干扰响应的识别[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8, 14(3): 324-327.
|
[26] | 李登武, 张文辉, 任争争. 黄土沟壑区狼牙刺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12): 2231-2235.
|
[27] | 张笃见, 叶晓娅, 由文辉.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地被层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1999, 23(6): 544-556.
|
[28] | 王祥荣, 宋永昌. 狗脊和里白植株浸出液化感作用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93, 17(2): 143-154.
|
[29] | 王正宁, 贺康宁, 张卫强, 等. 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林下植被生态位特征的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19(5): 162-164.
|
[30] | 张刚华. 不同类型毛竹林结构特征与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6.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