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内蒙古草原67种植物碳含量分析及与热值的关系研究
, PP. 112-119
Keywords: 草原植物 ,碳含量 ,热值 ,相关分析
Abstract:
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锡林郭勒3种草原类型中67种植物的碳含量,以及碳含量和热值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7种植物的碳含量呈正态分布。基于生活型分类群的碳含量(%)平均值从小到大依次为:一二年生植物(49.39±2.88)<多年生杂草(52.31±1.65)<半灌木(52.84±1.90)<多年生禾草(53.54±0.88),一二年生植物碳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类群(P<0.05),其他3个类群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于水分生态类型的碳含量(%)平均值从小到大依次为:旱中生植物(50.01±4.36)<中生植物(51.80±1.92)<湿中生植物(51.96±0.78)<旱生植物(52.34±1.90)<中旱生植物(52.54±1.53),不同水分生态功能群之间的碳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基于科的分类群的碳含量中,不同科的植物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藜科植物的碳含量最低,仅为(48.43±2.65)%。碳含量与热值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2,P<0.01)。
References
[1] Scurlock J M O, Hall D O. The global carbon sink:a grassland perspective. Global Change Biology, 1998, 4: 229-231.
[2] 鲍雅静, 李政海, 韩兴国, 等. 植物热值及其生物生态学属性. 生态学杂志, 2006, 25(9): 1095-1103.
[3] 郑帷婕, 包维楷, 辜彬, 等. 陆生高等植物碳含量及其特点. 生态学杂志, 2007, 26(3): 307-313.
[4] 高伟. 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变化规律及氮添加的生态效应研究.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 2010: 5-26.
[5] 范月君, 侯向阳, 石红霄, 等. 气候变暖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2, 21(3): 294-302. 浏览
[6] 任继周, 梁天刚, 林慧龙, 等. 草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碳汇潜势研究. 草业学报, 2011, 20(2): 1-22. 浏览
[7] 王立海, 孙墨珑. 小兴安岭主要树种热值与碳含量. 生态学报, 2009, 29(2): 953-959.
[8] Mokany K, Raison R J, Prokushkin A S. Critical analysis of root: shoot ratios in terrestrial biomes.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5, 11: 1-13.
[9] 王俊明, 张兴昌. 退耕草地演替过程中的碳储量变化. 草业学报, 2009, 18(1): 1-8.
[10] 祖元刚. 能量生态系统引论. 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11] 任海, 彭少麟, 刘鸿先, 等. 鼎湖山植物群落及其主要植物的热值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1999, 23(2): 148-154.
[12] 江丽媛, 彭祚登, 何宝华, 等. 6个树龄栓皮栎热值与碳含量的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 (11): 85-89.
[13] 郑朝晖, 马春霞, 马江林, 等. 俄罗斯杨热值与含碳率特征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11, 40(6): 128-131.
[14] 官丽莉, 周小勇, 罗艳. 我国植物热值研究综述. 生态学杂志, 2005, 24(4): 452-457.
[15] 王海梅. 锡林郭勒地区气候变化规律与植被覆盖变化驱动机制研究.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 71-81.
[16] 杨晓慧. 草原生态系统植物能量功能群及其在退化演替过程中的功能动态.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7-18.
[17] 鲍雅静, 李政海.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原植物种群和功能群热值研究.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10(3): 197-202.
[18] 鲍雅静, 李政海. 基于能量属性的植物功能群划分方法探索——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原植物群落为例. 生态学报, 2008, 28(9): 4540-4545.
[19] 内蒙古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内蒙古植物志(第2版).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2: 12.
[20] Chen X, Li B L. Spatial variability of functional plant types of trees in NE China. Applie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2005, 3(2): 39-49.
[21] 方精云, 朴世龙, 赵淑清. CO2汇与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 594-602.
[22] 李凌浩, 陈佐忠. 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I.碳循环的分室模型、碳输入与贮存. 植物学通报, 1998, 15(2): 14-22.
[23] Ni J. Carbon storage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 of China: estimates at different spatial resolutions and their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Climatic Change, 2001, 49: 339-358.
[24] 方精云, 刘国华, 徐嵩龄.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库. 见:王庚辰, 温玉璞. 温室气体浓度和排放监测及相关过程.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 109-128.
[25] 丁越岿, 杨劼, 宋炳煜, 等. 不同植被类型对毛乌素沙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2, 21(2): 18-25. 浏览
[26] Berrien MooreⅢ, Braswell B H. An understanding of carbon cycle: Planetary metabolism. AMBIO, 1994, 23(2): 4-1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