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兰州南北两山五类乔灌木林草地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空间分布研究
, PP. 94-101
Keywords: 植被类型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南北两山
Abstract:
对兰州南北两山5类乔灌木林草地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柠条林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相比其他类型林地显著增加(P<0.05),其土壤化学性质明显改善;土壤养分含量在所研究林草地的排序为:柠条类>柽柳类>枸杞类>红砂类>侧柏类;并且柠条林地中土壤三大类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也最多。2)由于土壤有机质等因素影响,不同林草地的土壤养分含量与微生物数量在土壤剖面上具有相似的垂直分布特征,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其中0~10cm土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占总量的47.86%。3)植被类型、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群落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作关系。
References
[1] Waid J S. Metabiotic interactions in plant litter systems[A]. In: Cadisch G, Giller K E. Driven by Nature: Plant Litter Quality and Decomposition[M]. CAB IPublishing, 1997: 145-153.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理化分析[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
[3] 黄昌勇. 土壤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4] 成文竞, 崔建宇, 闵凡华, 等. 三种草坪草的根系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09, 18(1): 179-183.
[5] 王福堂, 晋西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管理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 179-188.
[6] 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3: 1-103.
[7] 赵护兵, 刘国彬, 曹清玉.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类型的水土保持功能及养分流失效应[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6(2): 43-48.
[8] 高婷, 张源沛. 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及植被分布类型的关系[J]. 草业科学, 2006, 23(12): 22-25.
[9] 王启兰, 王长庭, 杜岩功. 放牧对高寒嵩草草甸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J]. 草业学报, 2008, 17(2): 39-46.
[10] 薛立, 邝立刚, 陈红跃, 等. 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微生物与酶活性的研究[J]. 土壤学报, 2003, 140(12): 280-285.
[11] 刘增文, 李雅素. 黄土丘陵区柠条林地养分状况及其循环规律[J]. 生态学杂志, 1997, 16(6): 27-29.
[12] 何玉梅, 张仁陟, 蔡立群, 等. 冶力关森林公园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研究[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7, 42(1): 63-67.
[13] 侯本栋, 马风云, 宋玉民, 等. 不同树种对土壤养分、酶活性与微生物影响的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8(5): 734-738.
[14] 韦红群, 邓建珍, 曹建华, 等. 柱花草根系与根际微生物类群的研究[J]. 草业科学, 2009, 26(1): 69-73.
[15] 薛萐, 刘国彬, 戴全厚, 等. 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林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演变[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3): 517-523.
[16] 张其水, 俞新妥. 福建不同杉木连栽混交林地土壤微生物季节性动态研究[J]. 生态学报, 1990, 10(2): 121-126.
[17] 焦如珍, 杨承栋, 屠星南, 等. 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林下植被、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养分的变化[J]. 林业科学研究, 1997, 10(4): 373-379.
[18] 赵有翼, 蔡立群, 王静, 等.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三种土壤微生物氮素类群数量及其分布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09, 18(4): 125-130.
[19] Melany C F, Kristin F R, Joseph B Y. Microbial activity and functional composition among northern peatland ecosystems[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3, 35(4): 591-602.
[20] 龙训建, 钱鞠, 张春敏, 等. 高寒草甸区典型景观单元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J]. 冰川冻土, 2008, 30(1): 139-145.
[21] 何良菊, 魏德洲, 张维庆. 土壤微生物处理石油污染的研究[J]. 环境科学进展, 1999, 7(3): 110-115.
[22] 张炳欣, 张平, 陈晓斌. 影响引入微生物根部定殖的因素[J]. 应用生态学报, 2000, 11(6): 951-953.
[23] 张文婷, 来航线, 王延平, 等.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坡地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J]. 生态学报, 2008, 28(9): 4228-4234.
[24] 张灵, 王绪芳, 王春燕, 等. 兰州市南北两山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影响因子[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技版), 2007, 43(3):53-57.
[25] 许光辉, 郑洪元. 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手册[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6.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