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草业学报  2011 

不同苜蓿品种在青岛地区的适应性

, PP. 147-155

Keywords: 苜蓿,品种,株高,产草量,茎叶比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2007-2010年,在青岛地区对引进的23个国内外苜蓿品种进行了膜侧种植、无灌溉、无施肥模式的田间试验,观测分析了各品种产草量、株高、茎叶比等指标。结果表明,23个苜蓿品种在青岛普遍生长良好,国外品种生产性能优于国内品种;播种当年干草产量膜侧种植组明显高于直接播种组,干草产量增幅(除甘农4号、新疆大叶和牧歌401外)均在50%以上;干草产量与年均日照时数、年均温的灰色关联度分别达到0.7955和0.8789,而与年均降水量关联度仅为0.5691;株高最高的是WL323为87.8cm,最低的是敖汉苜蓿,仅74.7cm;供试23个品种的干草产量与株高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株高与草产量相关系数达到0.65以上,具有很高的正相关性;茎叶比最低的是牧歌401,仅为1.22,绝大多数苜蓿品种的茎叶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综合评价认为供试23个苜蓿品种中的WL323、牧歌401、驯鹿3个品种综合生产性能较好,适宜在青岛地区辅以膜侧种植模式进行大面积推广。

References

[1]  张玉发. 试论中国苜蓿产业化[J]. 中国草地, 2001, (1): 6567.
[2]  BolanosAguilar E D, Huyghe C, Julier B. Genetic variation for seed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in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populations[J]. Agronomie, 2000, (20): 333345.
[3]  Julier B, Huyghe C, Ecalle C. Within and amongcultivar genetic variationin alfalfa: Forage quality, morphology, and yield[J]. Crop Science, 2000, 40(2): 365369.
[4]  杨红善, 常根柱, 周学辉, 等. 美国引进苜蓿品种半湿润区栽培试验[J]. 草业学报, 2010, 19(1): 121127. 浏览
[5]  洪绂曾. 草业与西部大开发[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7176.
[6]  李保军, 姚中军, 樊奋成. 苜蓿在作物种植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C]. 首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 中国草原学会, 2001.
[7]  杨曌, 张新全, 李向林, 等. 应用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17个不同秋眠级苜蓿的生产性能[J]. 草业学报, 2009, 18(5): 6772.
[8]  曹宏, 章会玲, 马永祥, 等. 陇东地区紫花苜蓿品种区域试验研究[J]. 草业学报, 2009, 18(3): 184191. 浏览
[9]  李发明, 刘世增, 郭春秀, 等. 民勤荒漠区优良苜蓿引种栽培试验研究[J]. 草业学报, 2009, 18(6): 248253. 浏览
[10]  耿繁军, 朱伟然, 李黎, 等. 郑州地区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评价[J]. 草业科学, 2009, 26(6): 7077.
[11]  严秀将, 冯长松, 卢欣石. 北京地区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生长动态比较[J], 草业科学, 2009, 26(6): 7883.
[12]  孙启荣, 桂荣.影响苜蓿产量和品质诸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草地, 2000, (1): 5763.
[13]  王赞, 李源, 孙桂枝, 等.国内外16个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比较研究[J]. 畜牧兽医科学, 2008, 24: 410.
[14]  吴让, 李金红, 蓟尚玛. 共和县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与气象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15): 61416142.
[15]  田玉民, 何丽涛. 刈割期对紫花苜蓿叶粉营养成分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007, 24(1): 3840.
[16]  杨培志. 二十二个紫花苜蓿品种生长早期的比较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17]  王成章, 许向阳, 杨雨鑫.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引种试验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30(3): 2931.
[18]  徐春明, 贾志宽, 韩清芳, 等. 不同秋眠级数苜蓿品种生物量特性的研究[J]. 草业学报, 2003, 12(6): 7073.
[19]  姚玉璧, 张秀云, 段永良. 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J]. 草业科学, 2009, 26(3): 4347.
[20]  李云峰. 紫花首谓利用年跟及经济效益的调查报告[J]. 吉林畜牧兽医, 1987, 4: 3335.
[21]  姜义宝, 杨玉荣, 王成章.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引种试验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2): 2225.
[22]  于辉, 姚江华, 刘荣, 等. 四个紫花苜蓿品种草产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的综合评价[J]. 中国草地学报, 2010, 32(3): 108110.
[23]  李启文. 紫花苜蓿品种的品比试验[J]. 草原与草坪, 2005, (5): 6466, 68.
[24]  张瑞珍, 张新跃, 何光武, 等. 四川高寒牧区紫花苜蓿引进品种的筛选[J]. 草业科学, 2004, 21(4): 4346.
[25]  张林武, 袁胜君. 紫花苜蓿品种比较试验[J]. 草业科学, 2006, 23(9): 9295.
[26]  廷选, 王天河, 周明三, 等. 紫花苜蓿品种比较试验[J]. 草原与草坪, 2006, (3): 6566.
[27]  匡崇义, 薛世明, 奎嘉祥, 等. 山东引进紫花苜蓿品种的品比试验研究[J]. 草业科学, 2004, 21(6): 2124.
[28]  聂素梅, 闰志坚. 紫花苜蓿品比试验[J]. 中国草地, 2005, 27(5): 2931.
[29]  高峰, 张颖. 紫花苜蓿品种试验研究[J]. 中国种业, 2005, 11: 4445. 
[30]  孙作成, 吕德印, 辛晓红. 优良苜蓿品种引种观察试验研究初报[J]. 草业科学, 2006, 23(3): 2224.
[31]  徐怀忠, 杨自平, 罗应国, 等. 紫花苜蓿膜侧种植试验研究[J]. 草业科学, 2003, 20(9): 2729.
[32]  姜润潇, 黄丽银, 伍维高, 等. 三峡库区苜蓿引种试验初报[J]. 草原与草坪, 2003, 4: 4850.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