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草业学报  2012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施肥对退耕地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影响

, PP. 204-212

Keywords: 紫花苜蓿,施肥,生物量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为了提高退耕地紫花苜蓿的地上生物量并延缓其衰败期,对定西安定区龙滩流域退耕地播种5年后的紫花苜蓿,于2007-2008年连续2年开展氮肥和磷肥混合撒施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N肥对促进苜蓿生长并提高生物量没有明显的效果,施P肥效果明显,2年的施肥苜蓿平均生物量分别是对照的1.62和1.15倍,可显著促进苜蓿生长并提高其生物量,其中P肥最大用量为12kg/667m2时的生物量最高。栽培第7年的苜蓿鲜草产量平均可达18240kg/hm2。研究区阳坡的苜蓿比阴坡的苜蓿生长好、生物量高,其鲜草和干草平均生物量是阴坡的1.49和1.43倍。在年降水量400mm左右的半干旱黄土区,苜蓿产量主要由第1茬苜蓿产生,约占全年总产量的75%,第2茬苜蓿产量较小,约占总产量的25%,所以在该区域苜蓿1年适宜收割2次。

References

[1]  郝明德, 张春霞, 魏孝荣, 等. 黄土高原地区施肥对苜蓿生产力的影响. 草地学报, 2004, 12(3): 195-198.
[2]  吴勤, 宋杰, 牛芳英. 紫花苜蓿草地地上生物量动态规律的研究. 中国草地, 1997, (6): 21-24.
[3]  蔡国军, 张仁陟, 陈利顶, 等.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产业一体化探析. 生态经济, 2012, (4): 112-117.
[4]  张时新. 草地的生态经济功能及其范式. 科技导报, 2000, (8): 3-7.
[5]  魏臻武, 符昕, 曹致中, 等. 苜蓿生长特性和产草量关系的研究. 草业学报, 2007, 16(4): 1-8.
[6]  孙启忠, 桂荣. 影响苜蓿草产量和质量诸因素研究进展. 中国草地, 2000, (1): 57-63.
[7]  曾庆飞, 贾志宽, 韩清芳, 等. 施肥对苜蓿生产性能及品质影响的研究综述. 草业科学, 2005, 22(7): 8-15.
[8]  李裕元, 邵明安, 上官周平, 等. 黄土高原北部紫花苜蓿草地退化过程与植被演替研究. 草业学报, 2006, 15(2): 85-92.
[9]  郭正刚, 张自和, 王锁民, 等.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在黄土高原丘陵区适应性的研究. 草业学报, 2003, 12(4): 45-50.
[10]  杨恒山, 曹敏建, 郑庆福, 等. 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品质及根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04, (2): 33-34.
[11]  樊萍, 田丰, 刚存武. 施肥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25(5): 31-33.
[12]  王俊, 刘文兆, 钟良平, 等. 长期连续种植苜蓿草地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土壤水分的空间差异. 草业学报, 2009, 18(4): 41-46. 浏览
[13]  孙建华, 王彦荣, 余玲. 紫花苜蓿生长特性及产量性状相关性研究. 草业学报, 2004, 13(4): 80-86.
[14]  李玉山. 苜蓿生产力动态及其水分生态环境效应. 土壤学报, 2002, 39(3): 404-411.
[15]  赵姚阳, 刘文兆, 濮励杰. 黄土丘陵沟壑区苜蓿地土壤水分环境效应.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1): 85-91.
[16]  胡良军, 邵明安, 杨文治.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异及其与林草布局的关系. 草业学报, 2004, 13(6): 14-20.
[17]  韩建国, 韩永伟, 孙铁军, 等. 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04, 13(4): 21-28.
[18]  郭彦军, 倪郁, 韩建国. 农牧交错带人工种草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0, 19(2): 169-174. 浏览
[19]  贾宇, 徐炳成, 李凤民, 等.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苜蓿人工草地土壤磷素有效性及对生产力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07, 27(1): 42-47.
[20]  刘晓宏, 郝明德. 长期种植苜蓿对土壤氮素营养的作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1, 9(2): 82-84.
[21]  李积智, 韩连冰, 陈雅萍. 混合施肥对苜蓿鲜草产量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8, (11): 52-53.
[22]  汪诗平, 陈默君. 磷肥对苜蓿生产性能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草地, 1992, (6): 66-69.
[23]  柴凤久, 许金玲, 李红, 等. 紫花苜蓿施肥试验研究. 中国草地, 2004, 26(2): 80-81.
[24]  林祥群, 于磊, 鲁为华. 施肥对绿洲农区不同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的影响. 草业科学, 2007, 24(9): 48-51.
[25]  刘贵河, 韩建国. 硼、钼、锌与大量元素配施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草地学报, 2004, 12(4): 268-272.
[26]  张炳运, 介晓磊, 刘芳, 等. 微量元素配施对土壤及紫花苜蓿中微量元素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09, 40(1): 144-149.
[27]  王峰, 温学飞, 马明, 等. 宁南扬黄灌区最优混合施肥对苜蓿鲜草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 24(5): 50-54.
[28]  张永亮, 骆秀梅, 高凯. 施肥对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的产量影响. 草原与草坪, 2008, (5): 6-10.
[29]  陈晓远, 高志红, 李玉华. 供氮形态和水分胁迫对苗期水稻吸收氮素营养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08, 23(1): 163-167.
[30]  车敦仁. 栽培措施对紫花苜蓿越冬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中国草原, 1981, (1): 28-32.
[31]  刘晓静, 蒯佳林, 李文卿, 等. 硝态氮与铵态氮对紫花苜蓿根系生长及结瘤固氮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1, 46(5): 106-110.
[32]  郑子英. 苜蓿施肥试验. 新疆畜牧业, 1994, (1): 16-19.
[33]  彭文栋, 牛海文, 董其军, 等. 水地紫花苜蓿草地氮磷配比试验效益分析. 草业科学, 1994, 11(6): 39-41.
[34]  张积祥, 李松. 紫花苜蓿NP肥配施研究. 草业科学, 1990, 7(4): 70-72.
[35]  韩雪松. 不同施肥条件对紫花苜蓿性状及磷元素转化吸收影响的研究.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1999.
[36]  王莹. 酒泉市紫花苜蓿新品种筛选及栽培技术研究.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05.
[37]  曹宏, 章会玲, 盖琼辉, 等. 2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引种试验和生产性能综合评价. 草业学报, 2011, 20(6): 219-229. 浏览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