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草业学报  2012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疏勒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 PP. 267-274

Keywords: 生态足迹,水资源承载力,疏勒河流域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利用生态足迹法研究了疏勒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与生态赤字,结果表明,疏勒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从2003年的1696.35hm2增加至2007年的1925.26hm2,增长幅度为13.5%;总生态足迹从2003年的19714.23hm2增加至2007年的32236.35hm2,增长幅度为63.5%;而生态赤字从2003年的18017.88hm2增加至2007年的30311.08hm2,增长幅度为68.2%。水资源负载指数结果表明,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开发潜力不大。未来在水资源管理方面采取适度移民、加强民众的节水意识教育,以及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不适宜再扩大种植业面积。

References

[1]  宋先松, 石培基, 金蓉. 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引发的供需矛盾分析. 干旱区研究, 2005, 22(2): 162-166.
[2]  杨维, 刘萍, 郭海霞, 等.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8, 12: 66-69.
[3]  冯耀龙, 韩文秀, 王宏江, 等.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水科学进展, 2003, 14(1): 109-113.
[4]  龙腾锐, 姜文超, 何强. 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的新认识. 水利学报, 2004, (1): 38-45.
[5]  张永勇, 夏军, 王中根.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3): 126-132.
[6]  夏军, 朱一中. 水资源安全的度量: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战.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2(3): 262-269.
[7]  Rijsberman M A, Van de Ven F H M.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of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sustainable urban water system.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0, 129(3): 333-345.
[8]  Falkenmark M, Lundqvist J. Towards water security: political determination and human adaptation crucial. Natural Resources Forum, 1998, 21(1): 37-51.
[9]  李吉玫, 徐海量, 宋郁动, 等. 伊犁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评价.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 21(3): 39-43.
[10]  谢高地, 周海林, 甄霖, 等. 中国水资源对发展的承载能力研究. 资源科学, 2005, 27(4): 2-7.
[11]  张鑫, 李援农, 往纪科.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1, 19(2): 117-121.
[12]  李坤峰, 谢世友, 张润甲. 重庆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子评价. 人民长江, 2009, 40(7): 4-6.
[13]  宁立波, 刘新宇, 仝晓霞. 基于物元分析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8, 8(4): 76-80.
[14]  赵军凯, 李九发, 戴志军, 等. 基于熵模型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开封市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1): 1944-1951.
[15]  唐恒, 杜发兴. 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6, 12: 36-39.
[16]  孟丽红, 陈亚宁, 李卫红.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中国沙漠, 2008, 28(1): 185-190.
[17]  苏永红, 冯起, 刘蔚, 等.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 干旱区研究, 2009, 26(2): 169-175.
[18]  王俭, 孙铁珩, 李培军, 等.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生态学杂志, 2007, 26(1): 139-144.
[19]  黎明, 李百战. 重庆市都市圈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预测. 生态学报, 2009, 29(12): 6499-6505.
[20]  王浩, 秦大庸, 王建华, 等. 西北内陆干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2): 151-159.
[21]  刘佳骏, 董锁成, 李泽红. 中国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2): 258-269.
[22]  陈栋为, 陈晓宏, 孔兰.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区域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计算与评价——以珠海市为例.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6): 2224-2229.
[23]  卢艳, 于鲁冀, 王燕鹏, 等. 河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1): 182-186.
[24]  谭秀娟, 郑钦玉. 我国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与预测. 生态学报, 2009, 29(7): 3559-3568.
[25]  卞羽, 洪伟, 陈燕. 福建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0, 30(1): 1-5.
[26]  王雪梅, 张志强, 熊永兰. 国际生态足迹研究态势的文献计量分析.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8): 872-879.
[27]  岳东霞, 李自珍, 惠苍. 甘肃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04, 24(3): 454-463.
[28]  刘伟玲, 朱京海, 胡远满. 辽宁省及其沿海区域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 生态学杂志, 2008, 27(6): 968-973.
[29]  张智全, 于爱忠, 罗珠珠, 等. 甘肃省庆阳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 草业学报, 2010, 19(4): 187-193. 浏览
[30]  章予舒, 王立新, 张红旗, 等. 甘肃疏勒河流域环境因子变异对荒漠化态势的影响. 资源科学, 2003, 25(6): 60-65.
[31]  邢清枝, 任志远, 王丽霞, 等.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陕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干旱区研究, 2009, 26(6): 793-798.
[32]  刘鑫, 雷宏军, 晏清洪, 等. 基于生态需水量的城市水生态足迹研究. 人民黄河, 2008, 30(6): 41-43.
[33]  龙爱华, 俆中民, 张志强, 等. 甘肃省2000年水资源足迹的初步估算. 资源科学, 2005, 27(3): 123-129.
[34]  龙爱华, 张志强, 苏志勇. 生态足迹评价及国际研究前沿.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19(6): 971-981.
[35]  杨艳昭, 张伟科, 刘登伟. 内蒙古水土资源平衡及其水资源承载能力. 干旱区地理, 2008, 31(3): 411-436.
[36]  郭承录, 李宗礼, 陈年来, 等. 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绿洲草地退化问题分析. 草业学报, 2010, 19(6): 62-71. 浏览
[37]  丁宏伟, 尹政, 李爱军, 等. 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2, 16(1): 48-54.
[38]  戚登臣, 陈文业, 张继强, 等. 敦煌西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退化原因及综合修复对策. 草业学报, 2010, 19(4): 194-203. 浏览
[39]  孟凡德, 王晓燕. 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现状及驱动力分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5(3): 100-105.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