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贵州地区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根系发育能力研究
, PP. 18-23
Keywords: 苜蓿 ,秋眠级 ,根系发育能力
Abstract:
从根系发育角度对美国11个秋眠级标准对照苜蓿品种在贵州地区的适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苜蓿随着秋眠级升高,根颈直径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最大的是UC-1887(FD10),为1.439cm;主根长度呈先增长后减小的趋势,最长的是Pierce(FD8),为59.75cm;侧根数逐步减少,最多的是Vernal(FD2),为19.33;最少的为Pierce(FD8),为12.25。主根直径、主根体积、主根生物量、侧根体积、侧根生物量及根系体积、根系生物量都呈增大的趋势,苜蓿第1年根系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层,根系体积所占比例为77.82%~92.35%,根系生物量所占比例为75.14%~90.96%。通过聚类分析及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的综合表现,在贵州地区,苜蓿根系发育能力较强的秋眠级为7~10。
References
[1] Kallenbach R L, Roberts C A, Teuber L R, et al. Eestimation of fall dormancy in alfalfa by 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Crop Science, 2001, 41(3): 774-777.
[2] Brummer E C, Kenneth J M, Bjork N C. Agronomic consequences of dormant-nondormant alfalfa mixtures. Agronomy Journal, 2002, 94(4): 782-789.
[3] 卢欣石. 中国苜蓿秋眠性、适宜引种与生态区划. 首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草原学会, 2001: 18-20.
[4] 卢欣石, 申玉龙. 苜蓿秋眠性的研究与应用. 国外畜牧业-草原与牧草, 1992, (1): 1-4.
[5] 卢欣石. 中国苜蓿遗传多样性及基因生态类型研究.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1997.
[6] 安渊, 胡雪华, 陈凡毅, 等. 半秋眠和非秋眠紫花苜蓿生长规律及再生性研究. 中国草地, 2003, 25(5): 43-46.
[7] 杨红善, 常根柱, 周学辉, 等. 美国引进苜蓿品种半湿润区栽培试验. 草业学报, 2010, 19(1): 121-127. 浏览
[8] 易鹏. 紫花苜蓿气候生态区划初步研究.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9] 刘圈炜, 王成章, 严学兵, 等. 苜蓿青饲对波尔山羊屠宰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0, 19(1): 158-165. 浏览
[10] 戚志强, 玉永雄, 胡跃高, 等. 当前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草地学报, 2008, 17(1): 107-113.
[11] 李先桥, 龙忠富, 孟军江, 等. 贵州退耕还草用草种筛选研究. 山地农业学报, 2009, 28(4): 324-332.
[12] 梅莉, 王政权, 韩有志, 等. 水曲柳根系生物量、比根长和根长密度的分布格局.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1): 1-4.
[13] 戚志强, 玉永雄, 曾昭海, 等. 紫花苜蓿建植期四种刈割频次下的产量、品质及再生性研究. 草业学报, 2010, 19(1): 134-142. 浏览
[14] 王俊, 刘文兆, 钟良平, 等. 长期连续种植苜蓿草地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土壤水分的空间差异性. 草业学报, 2009, 18(4): 41-46. 浏览
[15] 蒋明华, 吴亨进. 喀斯特山区退耕地紫花苜蓿种植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2): 58.
[16] 莫本田, 罗天琼, 唐成斌, 等. 贵州南部混播草地几种建植因素最佳组合研究. 中国草地, 2002, (3): 29-33.
[17] 韩方虎, 沈禹颖, 王希, 等. 长期连续种植苜蓿草地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土壤水分的空间差异性. 草业学报, 2009, 18(2): 11-17. 浏览
[18] 唐成斌, 陈瑞祥, 罗天琼. 贵州喀斯特地区优良牧草引种及其生产性能. 贵州农业科学, 2006, 34(4): 70-74.
[19] 张瑞文. 贵阳地区紫花苜蓿推广及利用现状调查. 贵州畜牧兽医, 2009, 33(1): 28-29.
[20] 颜正平. 植物根系分布生态学理论与体系模式之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05, 12(5): 1-6.
[21] 洪绂曾. 苜蓿科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70-73.
[22] Johnson L D, Marquez-Ortiz J J, Lamb J F S, et al. Root morphology of alfalfa plant introductions and cultivars. Crop Science, 1998, 38: 497-502.
[23] Marquez-Ortiz J J, Lamb J F S, Johnson L D, et al. Heritability of crown trait in alfalfa. Crop Science, 1999, 39: 38-43.
[24] 陈积山, 李锦华, 常根柱, 等. 10个紫花苜蓿品种根系形态特征的研究. 草原与草坪, 2009, (1): 33-36.
[25] Franserl B, Kroon H D, Berendse. Root morphologicd plasticity and nutrient acquisition of perennial grass species from habitats of different nutrient availability. Oecologia, 1998, 115(3): 351-358.
[26] 严秀将. 温度对不同秋眠级苜蓿生长的动态影响.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27] 王月胜. 不同苜蓿品种根系特征及其抗寒性关系的研究. 北京: 甘肃农业大学, 2008.
[28] 万素梅, 胡守林, 黄勤慧, 等.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根系发育能力的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04, 24(11): 2048-2052.
[29] 郭正刚, 张自和, 肖金玉, 等.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紫花苜蓿品种间根系发育能力的初步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8): 1007-1012.
[30] 郭正刚, 张自和, 王锁民, 等.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在黄土高原丘陵区适应性的研究. 草业学报, 2002, 13(8): 1007-101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