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徐瑞春. 红层与大坝[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
|
[2] | 范云冲,张友谊,胡卸文. 库岸再造预测方法及其评价[J]. 四川水力发电,2002,21(4):69 - 71,83.
|
[3] | 张奇华,丁秀丽,张杰,等. 三峡库区奉节河段库岸蓄水再造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 21(7):1007 - 1012.
|
[4] | 王跃敏,唐敬华,凌建明. 水库塌岸预测方法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2000,22(5):569 - 571.
|
[5] | 刘天翔,许强,黄润秋,等. 三峡库区塌岸预测评价方法初步研究[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3(1):77 -83.
|
[6] | 李彦军. 蒙特卡罗法在水库塌岸预测中的应用[J].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6):16 - 17.
|
[7] | 汤明高,许强,黄润秋. 三峡库区典型塌岸模式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2006,14(2):172 - 177.
|
[8] | 汤明高,许强,黄润秋,等. 三峡库区塌岸预测参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3(5):460 - 464.
|
[9] | 黄润秋,许强,李渝生,等. 三峡库区塌岸模式、塌岸预测参数与塌岸范围预测评价研究报告[R]. 成都: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2005.
|
[10] | 许强,刘天翔,汤明高,等. 三峡库区塌岸预测新方法———岸坡结构法[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3):110 - 115.
|
[11] | 重庆市公路局,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等. 三峡库区蓄水初期公路病害防治对策研究总报告[R]. 重庆: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2005.
|
[12] | 宋岳,段世委,陈书文. 官厅水库塌岸影响因素分析[J].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04,23(1):34 - 37.
|
[13] | 李永乐. 三门峡水库库岸坍塌成因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6):129 - 132.
|
[14] | 毛昶熙. 渗流计算分析与控制[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
[15] | 高小育,廖红建,丁春华. 渗流对土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J].岩土力学,2004,25(1):69 - 72.
|
[16] | 左建,郭成久. 水利工程地质[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163.
|
[17] | 刘红星,夏金梧,王小波,等. 长江中下游岸坡变形破坏的主要型式及处理[J]. 人民长江,2002,33(6): 8 - 10,27.
|
[18] | Hawkins R D. Sensitivity of sandstone strength and deformability to changes in moisture cont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1992,25: 115 - 130.
|
[19] | 张文杰,陈云敏,凌道盛. 库岸边坡渗流及稳定性分析[J]. 水利学报,2005,36(12):1510 - 1516.
|
[20] | 郑颖人,时卫民,孔位学. 库水位下降时渗透力及地下水浸润线的计算[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8): 3203 -3210.
|
[21] | 彭辉,刘德富,童广勤. 重庆市巫溪县王家河库岸139 段塌岸预测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4): 107 - 110,113.
|
[22] | 曾颢. 三峡库区兴山县平邑口库岸塌岸预测[J].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1):27 - 30.
|
[23] | Nagata N,Hosoda T,Muramoto Y. Numerieal analiysis of river channel proeesses with bank erosion[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0,126(4):243 - 252.
|
[24] | 王征亮. 三峡库区长寿区库岸塌岸预测的可拓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5.
|
[25] | 田一德,汪小莲. 三峡水库库岸崩滑体处理问题初探[J]. 人民长江,1999,30(11):6 - 7.
|
[26] | 中科院地质研究所.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
|
[27] | 张悼元,王士天,王兰生.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
[28] | 马淑芝,贾洪彪,唐辉明. 利用稳态坡形类比法预测基岩岸坡的库岸再造[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地球科学,2002,27(2):231 - 234.
|
[29] | [前苏联]В. Д. 洛姆塔泽. 工程动力地质学[M]. 李生林,刘蕙兰,译.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3.
|
[30] | 崔中兴,宋克强,仵彦卿,等. 中小型水库库岸失稳机理分析及其稳定性评价方法[J].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0,16(1):37 - 41.
|
[31] | 包太,刘新荣,税月. 水位下降卸荷诱发库岸边坡快速失稳机理分析[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5):7 - 11.
|
[32] | 吴俊杰,王成华,李广信. 非饱和土基质吸力对边坡稳定的影响[J]. 岩土力学,2004,25(5):732 - 736,744.
|
[33] | 巫黎明,冯卫兵. 反弧型挑浪嘴式防洪墙对削减波浪爬高的试验研究[J]. 电力勘测设计,2004(1):39 - 43.
|
[34] | 周代荣,张丙先. 工程地质类比法在水库塌岸预测中的应用[J]. 广东水利水电,2007,4:13 - 15.
|
[35] | Elei S,Paul A. Reservoir Shore Line Erosion and Sediment Deposition with Cohesive Sediments[R]. Clemson,South Carolina:South Carolina Water Resources Center,Clemson University,2002.
|
[36] | 孙广忠. 水库坍岸研究[M].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