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国有企业监督制度“稻草人”现象——一个制度协调理论架构
, PP. 98-106
Keywords: 国有企业监督,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制度实施机制,制度绩效
Abstract: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力量,为了保证国有企业的健康有效运行,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一系列的国有企业监督制度已建立。但已有文献的研究表明,监督制度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出现了国有企业监督制度的“稻草人”现象。实际上,制度由非正式规则、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构成,正式规则提供了一个意愿制度供给,而正式规则的执行才能产生实际制度供给,而制度的执行状况又是由非正式规则、正式规则和执行机制之间的协调决定的。国有企业外部监督制度是基于外部相关党政部门的意愿,体现这些相关部门的监督意愿,是一种强制性制度供给。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制度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是在外部相关党政部门的要求下才建立起来的,体现的也是外部相关党政部门的监督意愿。总体来说,国有企业监督制度体现的是外部相关党政部门的监督意愿,是强制性制度供给。国有企业不缺乏监督制度,强化国有企业监督不能从增加监督制度这个角度来考虑。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监督制度的实施机制,而建立这种实施机制的主要路径是改变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成本收益,使得执行监督制度成为对监督者和被监督者都是有益的;同时,使得执行制度的个体成本收益与社会成本收益实现方向一致。通过这种改变,使得执行制度者得益,而不执行制度者受损。
References
[1] | 道格拉斯·C·诺斯,2008:《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2] | 樊纲,1996:《渐进式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
[3] | 付代红、矫明明,2003:《改革国有企业监督制度 重构国有企业监督模式》,《财会通讯》第4期。
|
[4] | 顾士明,2001:《西方国有企业改革比较研究和启示》,《当代经济研究》第3期。
|
[5] | 郭晓果,2011:《国有企业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分析》,《经济研究导刊》第31期。
|
[6] | 纪玉山、张跃文,2004:《西方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东北亚论坛》第1期。
|
[7] | 江彩云,2011:《从社会文化心理视角审视腐败认同潜意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6期。
|
[8] | 李科,2003:《国有企业监督约束机制低效的原因分析》,《改革与理论》第5期。
|
[9] | 林毅夫,1991:《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10] | 刘辉,2011:《对国有企业的监督检查效果进行评价的思考》,《建材发展导向》第4期。
|
[11] | 刘社建,2003:《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的演进与变迁》,《上海经济研究》第1期。
|
[12] | 柳新元,2002:《正式规则的实施机制与正式规则的绩效》,《经济评论》第4期。
|
[13] | 卢现祥,2003:《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
[14] | 麦肯锡,2009:《如何改善国有企业财务绩效》,《商务周刊》第7期。
|
[15] | 汪丁丁,1992:《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经济研究》第5期。
|
[16] | 王金柱,2010:《从源头遏制国有企业腐败的若干思考》,《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学院学报》第2期。
|
[17] | 王秀琴,2003:《对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求实》第6期。
|
[18] | 杨波、薛东阳,2011:《国有企业财务绩效提升的原因分析》,《改革与战略》第11期。
|
[19] | 杨继国、童香英,2006:《逆向激励、国有企业监督与职工剩余控制权》,《中国工业经济》第7期。
|
[20] | 杨瑞龙,1993:《论制度供给》,《经济研究》第8期。
|
[21] | 张凯,2005:《“分享制”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作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第4期。
|
[22] | 张旭东,2003:《关于国有企业监督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现代管理科学》第4期。
|
[23] | 郑林,2001:《国有企业监督中的“稻草人”现象与监督者的激励》,《中州学刊》第5期。
|
[24] | 中纪委纪检监督监察研究所课题组,2001:《关于国有企业监督机构的调查》,《红旗文稿》第11期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