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教育法学的转折与重构

, PP. 44-53

Keywords: 教育法学,教育法,教育利益,人道主义,研究方法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我国的教育法学尽管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重要历程,但依然稚弱,教育法学的转折与重建势在必行。教育法学需要有更大的志向,要关注重大教育利益的调整,要为教育改革作出更大的贡献。教育法学的研究基点需要前置,研究范围需要拓展,要全面深入研究教育领域错综复杂的教育利益。教育法学要有人道主义情怀,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核心价值观,并以之指导具体教育法律问题的研究。教育法学还需要大力改进研究方法,以方法的规范性和多元化提升自身的学术地位。

References

[1]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2]  邓正来:《社会学法理学中的“社会”神》,《中外法学》,2003年第3期。
[3]  褚宏启:《教育法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现代教育梦的法律实现》,《教育研究》,2013年第7期。
[4]  孙霄兵:《受教育权法理学:一种历史哲学的范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申素平:《教育法学:原理、规范与应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前言。
[6]  尹力:《教育法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30页。
[7]  谭晓玉:《教育法学的何谓与何为》,《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6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3-74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10]  贾继娥、褚宏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三条路径》,《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3期。
[11]  褚宏启:《论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
[12]  胡瑞文:《我国人才供求形势变化与职业教育结构调整》(未发表),2011年3月16日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13]  褚宏启:《教育法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现代教育梦的法律实现》,《教育研究》,2013年第7期。
[14]  褚宏启:《论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
[15]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修订版),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9页。
[1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202、251、169页。
[1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5页。
[18]  〔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李桂林等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9页。
[19]  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第319页。
[20]  郭晶:《〈论法的精神〉读后感》[DB/OL].2008-3-13.
[21]  谭晓玉:《我国教育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教育研究》,1995年第8期;秦惠民:《中国教育法学的产生发展背景与研究状态》,载劳凯声主编:《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6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3页;谭晓玉:《当前中国教育法学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22]  谢敏婷:《浅论法学研究方法——以西方三大法学流派思想为引线》,《法制与经济》,2011年第10期。
[23]  李其瑞:《论法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趋向》,《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4]  谢敏婷:《浅论法学研究方法——以西方三大法学流派思想为引线》,《法制与经济》,2011年第10期。
[25]  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454、458-459页。
[26]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27]  周彬:《论教育法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28]  B.Grossfeld(1990).The Strength and Weakness of Comparative Law,转引自沈宗灵:《比较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29]  沈宗灵:《比较法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