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里达思想发展的轨迹——以德里达和福柯、黑格尔的争执为线索
, PP. 53-58
Keywords: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解构,解构,思想道路,思想道路
Abstract:
?黑格尔几乎一直是作为一个潜在的敌人被置于后现代的路途上。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从一开始就代表着后现代所要反抗的那条道路。正是在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对抗中,后现代运动逐步向前发展,最终,在德里达那里,在解构和辩证法的争执中,后现代运动完成了自身。而在这个完成中,传统形而上学和后现代各自的道路本身最终显现给我们。
References
[1] | ①〔法〕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岛子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211页。
|
[2] | ②〔英〕路易丝·麦克尼:《福柯》,贾湜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页。
|
[3] | 〔法〕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9页。
|
[4] | 这里两个不同层次的反驳分别是对应于福柯两种不同的方法,前者是显现的,福柯意欲让疯狂自身说话;但在隐约感受到其中的困难后,福柯又有第二种隐蔽的方法,就是要回到一个原初点,在那里疯狂和理性可以自由的交流,从而对后来理性对疯狂压制的具体历史进行揭示。
|
[5] | ⑥⑦德里达:《书写与差异》,第91、97、100-101页。
|
[6] | Jacques Derrida,Positions,trans.Alan Bass.London:Athlone Press.1987,55.
|
[7] | 对黑格尔哲学这种必然性的论证在这篇简短文章里是无法企及的,可以参见德里达在《从有限经济学到一般经济学——一种无保留的黑格尔主义》中对此有较为详细但远不够充分的解读。
|
[8] | 德里达:《书写与差异》,第453页。
|
[9] |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50页。
|
[10] | 哲学史为我们清楚地展示了这一点:在尼采对形而上学进行了颠覆之后,海德格尔便在更为根本的层次上指出尼采的反形而上学依然没有摆脱形而上学,而随即德里达又指出海德格尔自己也依然是形而上学的同谋。见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
[11] | 这是针对福柯早期的思想,以他的博士论文为代表。事实上,福柯在他后期的思想中也坦然承认黑格尔的巨大威力,在《话语的秩序》中,福柯说道:“但是,要想真正逃离黑格尔……我们必须确定我们的反黑格尔主义的程度,确定这一程度是否可能是黑格尔反对我们的把戏,——到最后,他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等着我们。”转引自方向红:《生成与解构》,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
[12] | ③Jacques Derrida, Writing and Difference,trans.Alan Bass:Chicago U.P.,1978,120.
|
[13] | 德里达:《书写与差异》,第474页。
|
[14] | 关于后现代运动在自身内耗尽的思想,我们在这里无法具体地展开而只能通过它们和传统的关系“预感”到这一切。事实上,这一切在海德格尔晚期弟子博德(Boeder)那里已经得到了详尽的阐释。
|
[15] | “The Dimension of Submodernity”自 Heidegger and the limit of modernity/ Heribert Boeder.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