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保护学报 2012
种植模式、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对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PP. 185-186 Abstract: 小麦白粉病是由布氏白粉菌Blumeriagraminis(DC.)Speer.f.sp.triticiMarchal.引起的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近年来,受品种、病原变异、气候、耕作制度及栽培条件等因素影响,其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一般可减产5~10%,重病田减产20%以上,已成为制约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1]。研究表明,该病菌是一种专性寄生的子囊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0.5~30℃,以10~20℃最适宜。小麦白粉病流行没有明显的周期性,一般中度或重度流行年后2~5年轻度流行。目前在我国广大小麦产区常采用含三唑酮成分的单剂或混剂进行防治,小麦白粉病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抗药性。本试验在四川雅安小麦产区研究了小麦种植模式、密度及施肥水平对小麦白粉病发生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